第八十九章 一家三个国夫人(2 / 3)
古以来,历朝历代,包括眼下里的大乾同样也是如此,过度依赖农业……”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疑惑道:“先生,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粮食关乎着天下民生,乃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先生为何说不能过度依赖农业?”
周羽笑了笑道:“皇上,民以食为天固然是没错的,但皇上有没有想过,自古以来,为何一有天灾,就很容易发生民变?”
“这……”
“这就是因为民以食为天,粮食在百姓心目中是第一位,胜过一切。
简单来说,也可理解为生存第一,这是一种本能,万物皆有的本能。
每逢天灾,粮食欠缺,甚至是颗粒无收,百姓完全是靠天吃饭。
就算朝廷发放赈灾粮,但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治标不治本。”
听到此话,乐正帝不由心里一动,问道:“那先生有何良策?”
“这就跟治病是一个道理,必须从根本上去解决病根。皇上你想一想,从古至今,更迭了多少朝代?
更迭朝代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多的还是因为粮食,百姓没吃的,那就只能哄抢,甚至是抢官粮。
然后有人借机起事,最终形成一股不可控制之势……”
周羽讲了一会,最后说道:“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去扭转这一现象。”
乐正帝愣了一会,苦笑道:“先生此话听起来颇有道理,但是,要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
“很简单,只要不缺粮,家家有余粮,粮食在百姓的心目变得没那么重要时,那么就算有天灾也能安然渡过。
到了那个时候,粮食在百姓的心目就不是第一位了。
当然,这说起容易,做起来可能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
就目前来说,百姓种植粮食的方法还是相当原始的,付出与产出完全不成正比。
有些地方一亩地一年产出的粮食甚至还不足百斤。
所以,想要从根本上改变,在现有土地不变的情况之下,那就必须想办法提高产量。
要提升产量,就必须改变原始的耕种方式,因地制宜,尽量培育一些耐寒、耐旱,高产的品类……”
一通长篇大论,乐正帝听的似懂非懂。
但不管怎么样,他还是感觉周羽所说的颇有道理。只不过,如何实施却是一大难题,毕竟他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于是,便询问了一些相关问题。
周羽回道:“皇上,此事并非一下子就能办好的,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可以先选择不同的区域,小面积试点,同时也着重培养一批农业这方面的人才。
一旦试验成功便可以以点带面逐步推广。
只要解决了粮食的问题,到时候人口肯定也会大幅增涨……”
讲完农业方面的事,周羽又开始讲其它方面,比如工业技术方面、水利方面、商业方面……
“皇上,一个国家的长远之计需要均衡,目前来说,朝廷的科举制度极大程度限制了不少人才一展抱负的机会。
比如有些能工巧匠,限于各方面的条件,很多奇思妙想得不到实践……”
一提到科举,乐正帝不由脸色一惊:“先生,科举这件事恐怕不能轻易更改规则,否则很容易引发天下学子的动荡不安。”
周羽笑了笑道:“规则暂时不用改,我的意思是说,在科举之外朝廷可以另设一个考核内容,从而挖掘民间人才。
通过考核之人不一定安排官职,可以给予一个朝廷正式的编制,享受朝廷的俸禄……”
其实周羽的意思很简单,类似于前世的事业编制。
“如此一来,天下百姓也就多了一条出路,也必然会引发不少人的兴趣,学习各类技艺,加速推动工艺的发展……”
信息量太大,乐正帝一时半会当然消化不了。
不过,周羽早有准备,已经做了一份详尽的方案,交给乐正帝没事慢慢研究。
这份方案比他刚才所说的范围还要大的多,其中还有不少数据论证。
周羽相信乐正帝早晚会慢慢接受,毕竟这些都是历史推动所必经的路,只不过周羽倒没有异想天开一步到位,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一步一步推进。
总的来说,先以发展农业、工业、养殖业为主,着重先解决粮食产量的问题。
只要粮量产量上去了,百姓不缺吃喝,安居乐业,自然而然其它方面就会慢慢发展起来。
历史证明,只要百姓有得吃有得喝,管你谁当皇帝,一旦没得吃没得喝,那就没办法了,横坚也是死,不如搏一搏。
接下来,经过一番考核与筛选,京城书院这边第一批招收了一千余学生,以及十几个教书先生,正式开始办学。
另外,女学馆空前火爆,竟然招收了二百余名女弟子。
当然这也不奇怪,毕竟京城的千金小姐太多了,有周羽这块金字招牌,那些千金小姐当然乐意到女学馆开开眼界。
总比成天关在家里好的多。
之后不久,周羽又依了乐正帝的意思,单独设立了一个教学点。
地点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