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天子一怒,风云变色!(2 / 3)
臣听说此案当年闹的很大,皇上也亲笔御批,所以……臣觉得有必要与皇上沟通一下。
如果要重翻此案,势必就会有人拿皇上御批这件事搪塞。
但是皇上,假如说杜侍郎真的是被人栽赃陷害,那么必然就是有人胆大包天,欺瞒了皇上。
难道,皇上能容忍这样的小人身居高位,祸乱朝纲?”
“这……”
永和帝不由皱起眉头沉吟起来。
说实话,他心里有点不爽。自己断的案,自己再去推翻,岂不是有损天子颜面?
周羽自然能猜到永和帝的心思,又道:“其实,依臣之见,皇上不必有什么顾虑。
毕竟谁都有失误的时候,如果皇上重审此案,反倒显得皇上光明磊落,大气大量,有担当……”
一顶高帽戴上,永和帝顿感好受了许多,沉下来的脸色也挂上了些许笑容:“爱卿言之有理。
其实,关于杜侍郎一案,朝中的确有不少臣子认为杜侍郎是冤枉的。
只不过当年有不少证据证明杜侍郎利用职务之便,大量侵吞库银。
或许爱卿说的对,朕是被人给蒙蔽了……”
“所以,皇上更应该将那胆大包天之人给揪出来予以重处,以儆效尤。”
“嗯,容朕思量思量……”
永和帝并未当场表态,毕竟事关重大。他心里很清楚,此案一旦重审,定然会在朝中掀起一波巨浪。
这么一说,周羽自然也不可能催促。但他相信,永和帝最终一定会重审此案,只是需要先暗中调查一番,以作好准备。
于是,便起身道:“时辰不早了,臣就不打扰皇上休息了,祝皇上龙体安康,臣先告退。”
永和帝点了点头:“与爱卿一番交谈,朕心甚慰,希望爱卿以后常来陪陪朕。”
“多谢皇上,有机会臣一定入宫给皇上请安。”
“海大贵,代朕送送靖安侯。”
“遵旨!”
海大贵应了一声,随着带着周羽离开了御书房。
出了御书房,海大贵不由一脸羡慕道:“侯爷,奴婢侍奉圣上多年,这还是第一次见圣上聊这么久,聊这么开心。”
周羽笑了笑道:“或许,正好是聊到了皇上感兴趣的话题。”
“以后还请侯爷多多关照。”
“海公公言重,应该是本侯请海公公多多关照才是。”
“奴婢不敢……”
对于朝中绝大多数官员来说,海公公的地位非同一般,那可是御前太监,成天陪着皇帝的主。
所以,一众官员那是拼命讨好海公公,希望海公公能在皇上面前帮着美言几句。
……
“什么?靖安侯刚刚才离开皇宫?”
“海公公亲自送到宫门口?”
“他竟然与皇上聊了几个时辰?到底聊了一些什么?”
周羽一离开皇宫,各路人马便纷纷收到了密报,一个个倍感惊讶。
次日。
刑部一众官员聚在一起商讨。
他们商讨的内容,正是由方培山代为书写的替杜正义鸣冤的诉状。
“尚书大人,这案子当年是由皇上御笔批示的,就算要重审那也得请示皇上吧?”
“唉,这案子真要重审,不知会掀起多大的风浪。”
“奇怪,方大人怎么突然管起这桩旧案来了?”
“听说那杜玉娘本来已经死了,但靖安侯却硬生生将她从鬼门关给拉了回来……”
“这些小道消息怎可信?”
“各位还真别不信,皇上何时与哪个臣子单独聊几个时辰?还陪着喝了不少酒?
靖安侯深夜离宫,而且还是海公公亲自送出宫门,试问,朝中有几人能有此待遇?”
“奇怪,靖安侯怎么会插手这桩旧案?难道真是为了他的学生?”
“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孙礼乃堂堂状元,换作哪个先生都会面上有光……”
“各位不要扯远了,这诉状到底怎么办?接还是不接?”
“不接恐怕也不行,依下官之见,先接下来但压着不审,先观望情况……”
最终,一众人达成了一致意见,诉状可以接,但暂不予审理,视后而定。
两日后,早朝。
永和帝端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分站两排。
海大贵依例喝了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臣,有事启奏!”
兵部尚书傅天仇走出队列站到殿中。
“准奏!”
“启禀皇上,最近边关摩擦不断,边关一众将士为防战事扩大,本着息事宁人的心理尽量克制。
结果,那些个匈奴人、突厥人却不知收敛,反倒是变本加厉。
昨日微臣收到战报,一股突厥人不知从何处绕过关卡,长驱直入,沿途劫掠了十几个村镇。
所过之处,血流成河,杀我大乾子民一千多人,甚至连小孩子都不放过……”
一听此话,永和帝不由龙颜大怒:“这些异族人着实可恶,朕……”
结果,没等他讲完,又有站了出来:“臣,有事启奏。”
此人乃是礼部尚书曹不名,属于顽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