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去找谭总(1 / 2)
虽然张晨自己给自己定下规矩,上班的时候,自己应该把精力都集中在望海楼,全力以赴把这个项目做好,不去多想和中国城有关的事情,张晨认为,那是完完全全的私活,在上班的时间干私活,倒也不是怕别人看到,而是他过不去自己的这道坎。
手上不干,但无法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去想,怎么可能不想,现在,这个项目几乎已经成为了张晨的一个心病,连做梦都会梦到。
这是项目,比张晨现在接触过的所有项目,都更大更复杂,他必须把方方面面的每个细节都考虑清楚。
那么多不同的店聚集在一起,每一家店的营业时间、高峰时间都是不一样的,人流的进出也各有不同,无论是做外形设计还是内部设计,都必须考虑到他们不同的需求,每一扇大门,里面的每一条通道和每部电梯的设置,包括灯光,都要安排妥当。
要保证它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不可能把这些都一股脑地交给那些设计院去做,如果自己没有想清楚这些,那你连你的需求都无法清晰地传达,他们又怎么能够理解?即使是在做外形设计,如果没有考虑充分,那到时候,也必然会造成外观设计和内部结构设计的冲突。
最让张晨烦恼的是,在自己有限的见识里,没有任何的建筑形态可以参考,海城最大的商城就是望海商城,杭城也没有,杭城大厦那时候还是孤零零的一幢楼房,边上是天龙商厦,前面的红太阳展览馆前,还是小商品市场。
连张晨去过的最大的城市上海,南京路的第一百货,连供客人上下的电梯都还没有,淮海路的巴黎春天刚刚建成,还没有开业,华亭伊势丹要再过两年才落户上海,更别说后来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那些商业综合体。
而像张晨设想的,集休闲娱乐和餐饮为一体的综合体,就更是闻所未闻。
张晨不知道国外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也无法知道,他不可能去得了纽约、东京或者巴黎,想都不用想。
他想香港大概会有这样的建筑,张晨很想去香港看看,但那时候,香港人来内地很容易,海城已经有港澳台人士的落地签了,而内地人要去香港,还是非常困难。
所有的手续要回永城办不说,去办赴港手续,首先要有单位证明,那个被放养的剧团,找谁去给你开证明,去找那个丁百苟?那家伙就是能开,也会有意刁难,找十万八千个理由不给你开。
何况现在,张晨和刘立杆,他们到底是什么情况,有没有被剧团除名,张晨自己都不知道。
去香港的念头,在张晨脑子里闪了一下,就被否定了。
那时也不像现在,有互联网,鼠标一点,什么资料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国内的国外的。
那时什么都没有,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单纯,就是电视、报纸和书,电视和报纸是不可能有张晨需要的东西的,只能找书,张晨去了书店,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书。
出了书店去图书馆,更惨,农村怎么夯土墙、做三合土,怎么建泥房建猪圈的书有一大堆,其他和建筑相关的,连关于三层以上房子的书籍都找不到。
张晨想到了谭总,谭总那里的资料比这两个地方的都新,都有价值,这些宝贝,都是谭总自己去香港的时候背回来的,还有就是两个台湾、香港的朋友,不时地从台北和香港,帮他代购以后寄过来的原版书。
这些书对谭总这样的公司来说,是公司的重要资产,甚至是命根子,平时都锁在谭总办公室的柜子里,就是连公司的设计师需要翻阅参考,也要在谭总办公室里的那张小会议桌上看,不能带出去。
张晨到了谭总的办公室,把自己来的意图和谭总说了,谭总和他说,这个项目很了不起,我站在一个也算是经常光顾这些场所的顾客立场来说,很希望有这样的一个综合体。
谭总想了一会,和张晨说,我去香港,也没有看到过这样的综合体,至少我没有去过,大型百货公司倒是有,但纯粹是休闲餐饮娱乐一体的,没有见过,这方面我提供不了什么建议,我倒是有另外的一个想法。
“大哥您说。”张晨赶紧说道。
“我觉得你们这个综合体建成了,可以搞一个城卡。”
“城卡?”
“对,你们那个,叫中国城对不对?就搞个中国城的城卡,去里面的每一家店,凭这张卡,就可以打折,这个,对顾客来说,不是省几个钱的问题,而是面子的问题。”
“好!好!好!”张晨一连说了三个好,“大哥的这个建议很好,哈哈,大哥这么一说,倒启发了我,其实范围还可以扩大一些,比如,刘芸他们高尔夫球俱乐部的会员,自动就享受城卡的待遇,这样就锁定了这一部分的高端客户。”
“对对,还有什么银行卡,都可以纳入进来。”谭总也说兴奋了起来,好像这就是自己的项目,他刚刚说完这话,又摇了摇头:“这城卡,要扩大,但也不能滥,滥了就不值钱,谁也不当一回事了,高尔夫球那个可以。”
“大哥这个提醒很对,怎么控制把握这个度很要紧。”张晨点了点头。
谭总起身,把柜子的门打开,让张晨自己选,他和张晨说:“选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