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天下干戈仍未息(1 / 2)
黄盖、吕范、张纮皆不肯降。
刘猛欲将其解送至彭城,法正冷冷道:“若对顽抗者优柔,对投诚者该当如何”
孙军大败后,吴景率众降。
侯贤犹不忍心,道:“此辈皆英才,若能为国所用,必有所益。”
法正道:“彼之英才,我之仇雠。如黄盖等,侍奉孙氏二世,死心塌地,岂会归降即使归降,恐亦非诚心。
孙坚有子,孙策有弟,若纵虎归山,又有羽翼,万一卷土重来,何以御之”
刘猛道:“孝直所言为是。当日我南下时,陛下曾表示若孙、周等愿降,皆可宥之。奈何孙策死于战阵,周瑜冥顽不灵,皆负陛下厚意。黄盖等辈,既然不降,留之无益。”
话虽如此,仍怀侥幸,连日劝说,达十余日。吕范道:“我受孙将军厚遇,义不可负,君勿多言。”
刘猛派吴景前来劝说。
吕范面对吴景,一言不发。
吴景只得讪讪退下。
张纮叹息道:“某与孙将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实难折节改志。”又对吴景道:“君能忍辱负重,照顾我等家小,亦不易也。勉之,勉之!”
吴景泪如雨下。
面对劝降,黄盖道:“孙将军战没,德谋、义公皆死,某有何理由苟活人谁无死,死得其所,亦无憾矣!”
七里山之战,固然是大胜,虎贲三军损失也不小,死伤两千多人。众人对孙策将士皆怀怨恨,见张纮等不降,纷纷鼓噪喊杀。
刘猛遂下令将张纮、吕范、黄盖等强项不降者十余人全部斩首。
孙坚、孙策父子建立的孙氏势力就此烟消云散。
在刘猛击败孙策之时,牵招斩杀孙河,克柴桑、历陵、海昏诸城,鲁肃克鄱阳、鄡阳,两人水陆并进,兵临南昌,与摧锋军校尉裴易汇合。
刘猛率兵北上,与牵招、鲁肃会面。
牵招称赞刘猛道:“景威千里奔袭,遂立奇功,难得、难得!”
刘猛谦虚道:“非子经兄牵制贼军,我军如何能悄然断其后路此功有子经兄一半。”
众人把臂入席,欢声一片。
刘备得知孙策、周瑜等人死讯,叹息良久。孙策不甘人下,恐怕难留。周瑜允文允武,乃是不世出的将帅之才,竟然也如此刚烈,大出意料之外。
而张纮、吕范、黄盖等一时才俊,皆决意赴死,令人扼腕。
刘备下诏表彰张纮等人之忠义,其家属若在刘备治下者,皆送还乡;有才干者如张纮之子张玄,征入朝中任职。
刘猛将孙策家眷送往彭城,现在路上。吴景也跟随同行。
有人建议将孙策之弟孙权、孙翊、孙匡、孙朗等一并诛杀,刘备不纳。别说最大的孙权年仅十四岁,就算二十岁,刘备也不至于不教而诛。最多圈养起来,等到九州一统、天下平定,再放出。
孙权是个枭雄,但也需有用武之地,因人成事。若被圈养在彭城,日后最多能做个县令、郡守罢了。
扬州已定,虎贲三军可以调回。刘备也不准备短期内再大动干戈。先好好休养生息,积聚粮谷,训练军队,以待将来北伐。
扬州控扼大江,又有孙氏伐江夏的故智,兵力不可太少,以免战机出现时错过。
刘备继续以牵招镇守扬州,兵力主要部署在庐江、豫章和彭蠡泽。下辖六军,分别是:
一、平虏军蒋钦。蒋钦不再兼任丹阳太守,专职军事。
二、宣武军冯鼎。由原豫州左军改名。
三、奋武军应举;
四、破虏军傅景。原陈登所领徐州兵改名。陈登卸任主将,专职民政。宣教傅景继任。
五、横江军鲁肃。
六、捕虏军郭时。庐江郡降兵、宗贼降兵、僮芝降兵以及孙策军降兵,合计两万多人。牵招上报刘备,精简得一军,号为“捕虏军”。刘备任命射声军军师祭酒郭时为中郎将统之。其余降兵编为屯田兵,分入各郡,由屯田校尉进行管理。
太史慈射声军随虎贲三军北返彭城,不再隶属牵招军团。
扬州六郡守的安排,刘备早有腹案,如今也做出一系列任免:
一、九江。调东莱太守诸葛玄为九江太守;
二、庐江。调济北相董昭为庐江太守,刘勋调入朝廷;
三、豫章。调农部侍郎颜斐为豫章太守;
四、丹阳。调会稽太守陈登任丹阳太守;
五、会稽。会稽都尉吕岱继任会稽太守;
六、吴郡。调司盐校尉苏则为吴郡太守,许贡调入朝廷。
各郡兵编制限于两部,用于境内剿匪等事宜,由郡都尉统领,原则上太守不得贸然插手。
目前征讨荆州时机尚不成熟,牵招的主要工作跟郡兵相同。作战对象都是宗贼和山越。
牵招手中战兵三万多人,再加上六郡兵,可用之兵高达五万,遂督兵讨庐江之郑宝、梅成,攻丹阳之麻保二屯,征会稽之商升、张雅,抑制豪强,进剿山越,全心治理扬州内部。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刘备北与袁绍,南与刘表,重新进入和平时期,但绝不是放马南山,刀戈入库。他把目光投注到乱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