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广征英才(1 / 3)

加入书签

范进翻看着京师方面传回来的消息,一时间不由得唏嘘不已。自己已经把农民军的局势搅和个稀烂,没想到历史还是按照剧本在走——明末的栋梁之臣卢象升,终于还是被推到了督师的这个位置。

此时朝廷已经知道了曹文诏安全回归的消息,但是西北地区的剿贼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洪承畴不至于破罐子破摔,曹文诏叔侄是说什么都不能调离的。

范进非常清楚,目前所在的大明朝时期,算得上大明最最悲催的时代,这突然被攫升出来抗衡农民军,抗衡莱州兵的卢大人,自打任命起就预示着后来的悲惨结局。

无他,这位卢大人就和自己的义兄当时在陕西剿贼一般,虽然主将名气很大,然而可用之兵太少,一旦遭遇逆境或者险境,能够增援的人微乎其微,甚至说没有。因为大家都会说“你不是很能打吗?那你就上吧!”,这种风气在大明朝非常盛行,不止当今,就算是当年的萨尔浒也是如此。

范进回忆道,自己此番在长江流域的确算是“小有成就”,但和卢象升却没有产生任何的交集。那史料记载的是,这位卢象升卢大人,字建斗,号九台,是南直隶的人。怪不得朝廷让他来制衡自己,原来自己跑到卢大人老家来了,思乡情切,如果自己有任何朝廷认为的“异动”,这老卢同志肯定和自己来真的。

回想此人的履历,范进不难发现,这卢大人的确是明末几个有真本事的人,他因为在大名府干的颇为漂亮,然后以文官之身,竟然可以统御部队,还干的有声有色,卢氏家丁能征惯战,使得朝廷立即就升了他大名知府的正四品官职,后来在崇祯二年时,后金过来骚扰,卢大人便和范进玩儿的同样的“如京勤王”的这一手,当后金撤退之后朝廷见此人忠勇果敢,便封为天雄兵备一职,还是文官。

当时已经有了农民军起事了,从山西一路打到河北,一时间军容鼎盛,卢象升便积极地准备迎战,后来在河北、山西一带,大破农民军,而且每逢大战,均能力敌,最后被打的哭爹喊娘的农民军封了个“卢阎王”的诨号。

后来到了崇祯七年,这卢象升被任命为郧阳府的巡抚,去湖广一带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卢象升如日中天,声名远扬,并于次年五月被提拔为湖广巡抚。

而此番便一发不可收拾,到了现在直接升为了五省的总督,后来没多久又升为七省总督,一东一西,配合洪承畴一道,成了打击义军的两大超级庭柱。

只是这卢大人威风是威风了,官运也正隆,咋就到了后来悲剧了呢?范进是如此推断的——不仅兵太少,而且打农民军打的越出色,将来被派遣到前线和后金对峙的可能性就越大。

卢象升和洪承畴不同,后者在历史上几乎成了反面教材。不过也怪不得洪大人,到了明末,整个文官集团几乎个

个都满心计盘,并且计较得失,这十分常见。而洪承畴又极为的在意个人利益,所以不久之后,他投降后金也就是情理之中。

而卢象升不同,此人过于刚烈,翻译过来就是轴,脾气和骨气都有,但是变通的少一些,最后直接倒在了和后金硬钢的战斗当中。要说敬佩,范进是有几分敬佩的,但他也不完全支撑此种行为。

范进自大穿越以来,一直有一种担心,那就是自己搅局搅得太狠之后,历史还会不会沿着既有的路线行进?自己最为得意的金手指,就是能够洞悉于别人之前,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历史还按照原有的剧本在走。

他之所以不一下子将农民军全部掐死,就是害怕打破某力量的平衡。他相信世上的各方力量都是有平衡的,如果灭掉一方,任其他的野蛮生长,最后的结局肯定就是无法预料,更加偏离了原有轨迹。历史是由若干个偶然组成的,范进尽量不去干扰这些偶然。如果一下子将农民军剿灭,或者把历史上的名人编排的太过,其结果都是此时的范进无法承受的。

历史终究还是一团薄雾,蒙在范进眼前,让他难以看清雾气缭绕后面的事实。范进选择了最保守的办法——闷头发财。

但是此次卢象升湖广剿贼,自己还是要助其一臂之力的。只因前期张献忠的力量被削弱的太多,就算直接鱼目混珠的派出了“西安王”出马,刻意的低调。但他过分的低估了长江流域广大民众投入义军的热情,短短几个月,三十余万的队伍就拉了起来,远超范进的长乐军。

如果还让兵微将寡的卢象升过去“剿匪”,估计还没等到后金过来,如此偏执的卢大人就早早殉国了。此时卢象升手中兵力主要是在湖广一带,自己一直带着的家丁和身边的标营,总工约有两万左右。

试想洪承畴在陕西七万人依然捉襟见肘,别提这仅有两万的卢象升了。最后朝廷不知道哪位大神提议,说是“后金蛰伏许久,恐又欲南行,当早做防范”,便加强了辽东的戒备,又在民间抓紧征了一批“辽饷”,饷银未到之际,抽丝剥茧的有从辽东前线,抽调下来两万精锐之师参战。

最后看得出来崇祯帝是真的拼了,他甚至在崇祯八年的十月间,破天荒地下了一份“罪己诏”,摆出一些难得的姿态,来收笼民心。崇祯帝这一切,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为了剿灭农民军,腾出精力来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