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笔尖上的历史(1 / 2)
这时候助理叫他去开会,他才离开。而办公室内的曲圆圆早感觉到了窗外那个人的身影。
她以为是监督他们的。公司新的合作项目不是要从合约部挑一个出来过去配合苏宇宁工作吗?
她故意工作不认真,就是希望别选上她。她可不愿意与苏宇宁共事。
下了班以后去了书城,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找到关于那段历史描述的史书,因为有的都是小说,哪个不准,有作者张冠李戴的嫌疑。还是看传记好一些。
就是这本。
回到家后开始读。
翻看第一页是白话文写的关于西北的描述。
打开地理片,里面有关那边的视频。
一边欣赏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风光一边对着传记做笔记。
这里风景和中原大不相同。一望无际的黄土地夹杂着北风呼啸而来,一块石头上写着玉门关遗址五个大字,这里就是玉门关了。荒凉程度不是用语言可以形容的。
但是因为它有着丹雅地貌和形态,非常的壮观而且充满神秘感。到处都是陡峭的山丘,再加上风蚀地貌,这座古城更有异域风情。
这座城已经两千年历史了,两千年,多少代人,这片土地留下过多少人的脚印,多少将士为了国土浴血奋战,战马嘶鸣,刀枪剑戟的攻城略地之声,风声仿佛在诉说这里发生的一切。
如今关隘已经没有以前的景象,没有了兵马喧嚣,一排排枯墙,孤立在黄沙之上。
这里就是那个长孙家族少年郎的家乡,做梦都想回来的地方。
曲圆圆翻看书本第一页,是关于长孙家族第一代的将军的描述,老将军是开国将领,
封为武显将军,长孙诚儒,好有书生气的名字,却是个武将。长孙老将军的故事倒是特别有吸引力。
他的孙子便是长孙致远。关于长孙诚儒的描述比较多,老将军不仅仅是开国将领,也是开国皇帝的同母异父的兄长。
开国太祖皇帝的父亲早年间是个一方的小王,后来纳了个妾,就是后来的高太后。高太后因为丧夫家产被族人侵占带儿子长孙诚儒卖字为生。遇到了街头闲逛的太祖的父亲。纳入宫中生了太祖皇帝,太祖皇帝夺取皇位的时候长孙诚儒是第一大功臣,打前锋的就是长孙诚儒。兄弟二人关系很好。一直到太祖皇帝去世,新帝年幼登基,根基不稳,朝中老臣支持太皇太后意愿,想另立太祖大哥的儿子为新帝。
长孙老将军从边疆赶回京城,把小皇帝扛起来坐在自己肩膀上完成了登基大典。也是昭告那些有异心的臣子,有长孙诚儒在,谁也撼动不了新帝的位置。
当朝太皇太后质问长孙将军是不是要谋反。
长孙将军不惧权势正色道:“谋反?臣未行否?。诸位如何得此荣华?”
谋反二字太皇太后用的过分了,如果不是举兵起义,她是坐不上太皇太后的位置的。
满朝文武不敢吭声。
据记载后来剑拔弩张,双方各退一步,长孙将军一家无召不得进京,先帝儿子自有先帝安排的老师辅佐。
直到小皇帝十二岁可以主持正事,宰相联合其他大臣逼迫太皇太后放权利给新帝,小皇帝立刻命长孙诚儒进京。他要为自己这位只见过两面的伯父举办六十八岁的寿宴。因为长孙诚儒常年在外打仗,只有小皇帝出生时候他来过一次,第二次就是扶植皇帝登基。他清楚的知道,整个天下,他的本家都看不起他父亲的出身,一边享受着他父亲给家族带来的荣誉,一边嘲笑他父亲是个寡妇生的。都认东宫才是嫡出,可是天下是他父亲打下来的,他才是真正的东宫嫡出。
身边没有一个可信的人,只有与他不同姓氏的长孙伯父,才是他唯一可以信赖的。可是长孙诚儒病逝在来京城的路上。
到最后都没能见伯父最后一面。
长孙诚儒死后,皇帝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对谁都不相信,总觉得有人要害他,本身年少时期胆战心惊,有了心病,没过几年也病逝了。留下一子,年幼尚在襁褓。
等长孙家收到皇帝驾崩消息匆忙赶往京城的时候,宫中局势已经大变。皇后宫中失火,小皇帝死于火灾。
明显是有人故意纵火。
可是没有人有证据。也没有人敢指正是认为故意纵火。
长孙诚儒不在人世了,儿子不在人世了,只有三个孙子。长孙致远那时候不过二十岁,他也没有撼动整个王朝的本事。
只能眼干干的看着自己的侄子棺椁下葬。
据说长孙诚儒的第二个孙子气的差点拔刀砍了宫中掌事太监。
顾命大臣也是没有办法。安抚了长孙家的人以后就只能另立新君。
新皇帝就是润王。后来的宪宗皇帝。先皇的同宗堂兄的儿子。依照祖制润王过继给先皇。他登基后首先就是打压西北的长孙家族。
先是削弱了兵权,又因为先皇赋予长孙家可以随意进京的诏书。润王又加诏书恢复原太皇太后的旨意。
长孙致远就是长孙诚儒第三个孙子袭爵。因为大哥去世的早,二哥皇上以他冲动鲁莽为由,取消了他袭爵的资格。
长孙致远,性情温和有礼,做事知分寸。又有统领大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