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7章 前人田土后人收(1 / 2)

加入书签

“最可喜的就是,官军义军经此磨砺,三线九路都勠力同心。”官军义军三进三出夺回大散关后,金陵曾伏在厉风行胸口如释重负地说。

若时间停在那温馨一刻,确实如此。可惜这世间有太多的前因后果了——



岁末年初,吴曦叛宋自立,宋廷政令难及,中层有心无力,反倒是一群下级官员自发组织了“诛吴”团体,从策谋到行动,从来以李好义、杨巨源为首脑,短刀谷塑影门也不过是从旁协助的高手而已。

林阡原派凤箫吟代表义军坐镇诛吴之战始末,谁料那丫头放心不下他魔性未消,中途从川蜀回了陇右一次,便是这段失去主心骨的空白,下级官员们为了确保事成,又费尽心力去将吴曦的二把手安丙策反。

全盘计划里多出一个人,在当时并未引发枝节,事后回看,却显然有画蛇添足之嫌。当时未引枝节,是因安丙诚心与他们一起铲除吴曦,从附逆的第一日起他就觉得林阡才是抗金第一人。画蛇添足,则因为安丙是个心机至深、擅长权斗的文官。

安丙本就是吴曦政权的丞相长史,锄奸后当然就是川蜀的最高长官,但无功不受禄,焉能睡得安稳?对面的曹王和战狼窥出这名不副实、心虚致恶的可能性,于是在辖境内贴出通缉令时都不忘把安丙的身价抬到最高,宋廷轻信,对安丙褒奖更多,安丙内心蓄积的邪气暗自高涨,不知不觉祸患就生了根。

南宋政权从上到下的通病,前线还在打仗,庙堂已在算计。安丙先将杨巨源的功劳抹到了足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又把诛吴最后一刻才倒戈的王喜姓名抬到了李好义之上,后面这事虽有被王喜拿刀架在脖子上的成分,却也是他安丙故意给王喜和李好义二人下套——

明知你俩势成水火,我偏偏让你俩官职相近,拼命竞争,彼此耗尽!李好义虽更接近于是个江湖侠士,但身陷浊流且拥趸颇多又岂能不争?两败俱伤对安丙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他俩谁一家独大,安丙都不愿见到。

那么,杨巨源又该怎么处理?

吴曦伏诛之后,底下旧部不少,其中有个孙忠锐,安丙本来就厌恶他,见他丢了大散关,借题发挥要治罪,明里暗里把他逼去了金军阵营,没过多久就推动嫉恶如仇的杨巨源杀了孙忠锐。如此一来,与孙忠锐盘根错节之人,不就恨上了杨巨源吗。

彼时曹王府节节胜利长驱直入,徐辕凤箫吟一路从仙人关丢到短刀谷,林阡处于魔态,柏轻舟尚在敌手,吴曦原是假死,蜀口大震……重重打击加身之下,安丙竟被曹王派人策反,口口声声共取川蜀,说不动心,怎么可能?

但安丙的天平却很快倾斜回了徐辕凤箫吟这边,铁了心做出影响短刀谷之战乃至金宋全局的“诈降”!这是为何?明明曹王看出安丙对“蜀王”的心动……

原因之一,轻舟虽在敌营,却通过间谍说服安丙,此战若能在关键时刻立功,你的川蜀最高长官有名有实,她还提供了数条“如何与宋盟共建百年安稳川蜀”,说“你有未欺君,用未来的川蜀来验证。”原因之二,安丙在意吴曦:完颜永琏承诺我事成后当蜀王,那吴曦呢?完颜永琏不也承诺过吴曦吗,事成之后我们会被相互制衡?还是会被一起弃如敝履?

总之,若在金廷,安丙的地位未必及得上吴曦,反观宋廷和宋盟,都对自己言听计从或求助心切。安丙权衡再三,终于切断了一切与金国交往的路,彻彻底底站到了徐辕凤箫吟的身边,保家卫国。

战后,安丙果然成为真正的川蜀一把手,大权在握,忘乎所以,宁可冒着被林阡设防的风险,也要保住自己用来平衡李好义的王喜。也是因为这个缘故,那段时间林阡对安丙有保留,只不过林阡不曾显露。安丙也是通过这件事,把王喜收拾得服服帖帖,令王喜有什么烦心事都会在第一时间来寻他。

上下通吃,不亦乐乎。



既然想做个好人,那就要洗清污点。安丙担心曹王终有一日影响自己仕途,一早就在策划要身为战俘的曹王从人间蒸发。另一厢,因为爱子中毒而被吴曦胁迫的王喜刚好找来,天助安丙,几日后,成功利用战狼的越狱将曹王转移到吴曦完颜匡联军。世人都以为安丙看错王喜导致失误,殊不知那时起王喜就是安丙埋在吴曦身边的间谍,

安丙此举,分明是想把曹王、吴曦一起推到林阡的兵锋下,一次性解决。曹王该死,吴曦更该死!“吴曦未死?终究会死。”柏轻舟的话犹在耳畔,既然安丙的功业是以那场诛吴事件奠基,那就干脆让你吴曦再死一次……死在我安丙手上!

武休关之战,安丙毫无意外又成重中之重。虽然完颜璟想要用安丙和自己的“僭越性和谈”来威慑宋廷,但赵扩和林阡早就知情和通气,林阡立刻指示风鸣涧和邪后助战,赵扩亦对安丙下手书,说,放手去做,努力杀敌,为国立功。

安丙拳拳之心愈发热,顺带着邪火也烧红,吴曦,完颜永琏,你们死期到了。

决战将至,王喜却突然告诉他,大散关以南、武休关以北的太白县,吴曦设了个亡命雷区给林陌林阡去踩,其境凶险,才刚跟林陌互耗过的林阡未必还有全力。安丙立即告知吟儿,为的是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