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9章 入主禁禁城(2 / 3)

加入书签

反正朱以海进城的时候,几条主干道已经修好,甚至比以前还要整齐大气些。

而城头上架设的大炮,肃立的戎装禁军,也让人很有安全感。

皇宫紫禁城经过了简单的修整,虽说是简单,但不论是太子还是阁老们都没敢大意,再经费有限,也得抠一些到这里来。

虽没全面大修,但也不会出现到处荒草,甚至屋顶漏,房屋破损这些情况。

红墙也都漆了一遍,屋顶的瓦也都检查,破损的都更换了,连梁柱也都重新上了漆。

表面看来,还是非常光鲜的。

不过里面陈设就显得有些简单了,但凡值点钱的东西,都被鞑子带走了。

朱以海并不太在意这些,他甚至都没怎么发现到这点。

太子向他请罪,他才注意到,只是不以为意的摆了摆手,“都是些装饰之物,不打紧,先办好正事。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把京津恢复的这么好,太子这趟差事办的非常出色,朕很满意。”朱以海拍了拍弘甲的肩膀,表示嘉奖。

朱以海在南京紫禁城住了一段时间,北京紫禁城基本上就是以南京紫禁城为蓝本建造的,总体格局基本一致。

“相比起东京蓬来宫,这里可宽敞多了。”

朱以海在登州的蓬来宫也住了小三年,但那里原本仅是一个小衙门临时改造的,他照样也不觉得就不行。

“要说鞑子还挺讲究,这到处放火破坏,反倒是对紫禁城手下留情,居然没烧?”

他觉得可能是鞑子还心存幻想,想着将来再回来吧。又或许,反正好东西都抢走了,这宫殿也就没烧。

但不管怎么说,这紫禁城基本保存完好,这带不走的宫殿,仍然还是很值钱的。

想当初北京原是朱棣做燕王时的封地,靖难之役后,有大臣奏称,说燕京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彷太祖对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朱棣于是擢升燕京北平府的地位,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为顺天府,称行在。同时开始迁发百姓以充实北京,从各地强迁流民、江南富户、山西商人等。

永乐四年,下诏以南京皇宫为蓝本,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派员奔赴各地开采名贵的木材和石料运往北京,光是准备工作,就持续了十一年。

为了采伐那些珍贵的楠木,一千人进山,出山只剩五百。而开采修建宫殿的石料,同样艰辛。

谨身殿,也就是嘉靖时改名建极殿的那块最大丹陛石,在北京西南房山开采,运送时由数万名劳工一起运送,不但特意开辟一条运输道路,而且每隔一里还挖一口井,选到寒冬腊月极冷天气时,从井里汲水把路泼成冰道,用了二十八天,才送到宫里。

而皇宫专用的金砖,更是在江南苏州烧制,贡砖在山东临清烧制。

直到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才建成,完成的北京皇宫比南京皇宫要大一些。

新建成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按周礼·考工记里的理想都城形制所建。

大明十六帝,有十四帝在北京紫禁城居住。

不过永乐十八年宫殿刚完工,次年就发生大火,把前三殿焚毁,二十年后,才重建了前三殿和乾清宫,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代。

到百年后嘉靖时,禁紫城又发大火,前三殿、奉天门、文武楼、午门等又全部被焚毁,花了四年,才全部重建完工。新完成三大殿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但到四十年后,万历二十五年,紫禁城再次大火,焚毁前三殿后三宫,复建工程直到天启七年才完工。

这些大殿多次失火,每次重建都耗费巨大,主要就是所用的材料比较特殊,比如说梁柱等多用金丝楠木,还要那些年份久又粗大甚至笔直的楠木,其它石料也都很珍贵。

甚至砖瓦,那都是特制。

就连用的漆,也不是一般的。

更别说工艺这块,也都是最顶级的,哪怕就是金丝楠木做的柱子,也还要进行缠麻,具体工艺是先在柱子上刷一道稀底子油,然后捉缝灰再扫荡灰,再披麻,再压麻灰,再中灰,再细灰,还要磨细钻生。

就连麻,也要在前期梳麻,梳顺了再用,一道批麻工序,又还要有头浆、粘麻等十几道工序。

所以一座宫殿修起来,成本太高。

鞑子要是走时放把火,朱以海估计可能这辈子都住不上新宫殿了,现在他们虽搬走了能带走的物价,但这些宫殿廊柱红墙琉璃瓦金砖,哪一样都是花了大价钱的。

不光是花了很多工钱,而且也耗了很多工时,现在要找齐那么多老匠人,都不容易。

朱以海拿过紫禁城的图纸,做出安排。

他自己居住内三殿之首的乾清宫,总理处就设在乾清门外,这里两边还分别设立侍卫值房、内奏事房、南书房、上书房、御茶房、御药房等。

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也是重要节日时皇后在这里接见命妇等场所,同时也是皇帝存放二十五玺的储印之所。

最后的坤宁宫,是皇后寝宫,而如今皇后位空缺。

“太子就居慈庆宫。”

慈庆宫在前三殿的东面,在仁寿宫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