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金印何须教斗大(一)(1 / 2)

加入书签

大会结束后,众人回到住所,邵伯温、游酢、杨时、李光、张绎等几位弟子迫不及待地问程颐。

“老师,你说的官家大道,到底是什么?”

“你们今天所去的地方叫什么?”

“嘉议院。”

“有何含义?”

“前唐上官仪《劝封禅表》有云,‘采公卿之嘉议,览搢绅之谠辞’。当指好的建议之意。”

“嘉议院, 可不可以意指大家议出好意见之所在?”程颐问道。

“是的。”众弟子纷纷点头。

“清邪扶正大会在嘉议院何处主办?”

“广益堂。”

“广益堂何意?”

“集思广益之意。”

“嘉议院还有其它堂阁,是哪些?都有何意?”

“有集贤堂,其意不言自明;还有兼明堂,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意...”

几位弟子一边回答程颐的问话,一边越来越糊涂了。

老师到底指的什么意思?

看着众弟子的神情,程颐长舒了一口气,悠然道:“老夫也想不到, 官家还有这么胸襟, 以及这份深谋远虑啊。其实我说的大道, 就在一个议字上。”

“议字上?”众弟子被这么一点,似乎明白了,可是又还是没有想明白。不由起身拱手道:“还请老师指点迷津。”

“都坐!”程颐挥挥手,示意几位弟子都坐下来.

“这次佛门清邪扶正大会,是不是算一次‘大议’?”

“议,商议、辨明而选择。老师,这次佛门清邪扶正大会,朝廷与佛门代表共坐一处,确实有讨论争辩之一,辨明后,就是选择定夺。算是一次大议。”

邵伯温答道。

“此会之后,三月底还有一场‘赋税整饬辩议大会’,如前汉年间的‘盐铁会议’,应该也是一场大议。”

程颐捋着胡须, 悠悠地说道:“嘉议院属中书省, 而据《国宪要典》中《中枢官制律》规定, 中书省奉皇帝所诏、应尚书省所请、取民情所愿...和议辨明,去芜存菁, 拟定律法...”

“而律法是什么?是治国理政之规范。听取各方意见,辨明真义,去芜存菁,最后才确定为律法,以为规范...为师如此说,你们明白了吗?”

李光一个激灵,抢先说道:“老师,你的意思是官家现在治政的方法是先大家合议,征求各方意见,把规范立下,然后遵照执行?”

“是的。”

刚才低着头思考一会的杨时,此时抬起头,悠然道。

“此前常在报纸杂志上看到,‘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当时觉得有些诧异。我朝党争,历来已久。从庆历变法, 到熙宁变法, 再到元祐更化,党争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这种情况下,谈什么‘统一思想,团结奋进’...”

“此前还以为只是一厢情愿的臆想...现在想来,却是我短视臆断了。以议为核心,确定好规范,然后在此框架里‘统一思想,团结奋进’。律法规范议好了,要是敢出尔反尔...我们的官家,可没有那么好说话。‘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程颐捋着胡须说道:“是的。今日佛门清邪扶正大会,官家亲临,有坐镇之意,也有居中仲裁之意。虽然这内部辩议,不尽完美,但总算是走出了第一步。”

邵伯温附和道:“不允许各持己见,会造成一意孤行,难平众意;允许各抒己见,则难免党同伐异,耽误国事。官家现在如此处事,想必是深思熟虑。先各抒己见,辩议真义,合订规范。然后再遵循照行,齐心协力。”

李光迟疑地说道:“如此一来就能避免党争?我看不见得吧?”

张绎眼睛转了转,笑道:“党争,肯定是避免不了的。只是官家如此,先小人后君子。明面上的争辩吵闹,在合议时大可为之。一旦定好规范,再闹意见,官家和众人皆可惩之。而且,依我愚见,官家种种行径,似乎在引导军民官庶适应一种新的治国方式。”

程颐抚掌说道:“思叔说得极是!官家种种行径,是在引导军民官庶适应一种新的治国方式,更重要的是,适应他所立的道!”

“官家所立的道?”众弟子大吃一惊,“老师,什么道?”

“法议而定,行而不怠。”程颐说道,“这是老夫想到的。你们也可以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加以总结。”

“先教而后惩,光明磊落。”邵伯温说道。

“治政不厌繁杂,不求简要。”杨时说道。

“对外,振武扬威;对内,以议为上。”李光说道。

“各司其职,术有专攻。”张绎想了一会,最后答道。他的话不仅让程颐觉得诧异,其余几位弟子也好奇地转向他。

“思叔,你为何有此想法?”程颐问道。

“刚才杨师兄有说,官家治政不厌繁杂,不求简要。想必是从官家新官制中,尚书省六部扩张至十部等举措看出。”

听了张绎的话,杨时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诸位师兄,不才曾经仔细研究过官家正旦颂布的新官制。以尚书省为例,设治中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