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宁良候的示好(1 / 2)

加入书签

“不如回家种红薯?”元锦沛听着属下汇报,重复了一句眼中略带笑意。

礼部尚书父子俩出门时,公侯府的管家在门口当着众百姓的面扯嗓子喊:“我们侯爷忠告大人,令公子这些日子没少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你非但不管还为其撑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这句话一下子就城中传开了,甚至路边玩耍的孩童嘴里喊得顺口溜都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众人都在传着宁良候和尚书大人闹了不愉快,这下估计是结了仇了。

礼部尚书从公侯府离开,直接带着范魁回了盛京,其实不仅是范魁,范莫复也被顾青初那个眼神吓到了,宁良候是个混不吝做事没有章法,当年虽然他不在官场,但对宁良候行事有所耳闻。

范莫复心中发慌,他怕儿子留在朝歌有危险,思虑再三决定带在身边回盛京。

据影十三报信,顾青初在将宁良候“轰”走后,召集了所有掌柜来侯府议事,让小厮准备马车,明日好像要出门。

影十三能言会道没少讨张嬷嬷欢心,还成了对方的干女儿,在府内打听消息容易了些,当然,现阶段也只能打听出这些,具体内容不知。

桌上不仅是影十三的消息,还有盛京来的信件,是小皇帝写来的,交代元锦沛放心在朝歌调查君子枯之事,一切以解毒为先,遇事可先斩后奏。

小皇帝这是给了元锦沛相当大的权利,他希望元锦沛的毒能解开。若不是元锦沛,他活不到现在,表哥的毒是他的一桩心事。

元锦沛坐在桌前凝神,提笔久久未落,墨水滴落在纸张上成点殷湿了一大片,他突然想到宁良候所作所为的原因了。

故意与礼部尚书成为对立面,何尝不是宁良候的一种“示好”行为。

礼部尚书属于朝中重臣,宁良候得罪他,算是和他身后的那一派文臣都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两者之间显然交好是不可能了,只能关系淡淡的维持表面。

宁良候要复势,首当要得到皇上的器重和肯定,若是宁良候和朝中大臣各个套关系交好,皇帝会防备心更甚。

先皇在位时,宁良候便是纯臣,不掺和文臣武将的你来我往过招,她站位的是皇权。所以她不怕得罪两边的任何一派,仅需要拥护皇上就行了,皇上看重她她便立得住。

和礼部尚书交恶,就是在向皇帝示好!接下来,她大概还会有所动作。

元锦沛想通这点,对顾青初越发欣赏,能够如此果断,不去拖泥带水两边讨好,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想起先帝对宁良候的评价,元锦沛觉得甚对,顾青初是一位胸有丘壑的女子。当局者迷,许多官员在其位都想不到这些,表现的不见有宁良候稳重。

昏迷三十年一朝醒来,心态还能如此平稳,不简单。换了张纸,元锦沛给小皇帝的回信写下四个字:暂时可信

*

如元锦沛所想,顾青初的确是在向皇帝示好,她在表忠心,醒来的宁良候在朝中“拉帮结派”那绝对是在找死。

宁良候很得民心,俗话说功高震主。先皇不怕,不代表小皇帝不介意。

三十年前南蛮人进攻时,她哥哥死于战场,顾青初化悲伤为动力,一鼓作气将南蛮打回老家,百姓们记得宁良候的骁勇善战,现在提起依旧话语中带着感激。

包括后来顾青初建立免费学堂,义务医堂等等,即便背后有皇家的名义,百姓更多记住的是宁良候,拥护赞美的态度空前高涨。

如今她醒来,顾青初摸不准小皇帝的性子,当务之急要削弱对方的戒心,否则她的处境会更加危险。

得罪朝中大臣她不怕,当初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一个女子为官当时文武百官有哪个不反对?现在她只需要小皇帝不把她当做威胁就好。

昏迷三十年间手中散落的实权,顾家的财富等她会一样样找回来。

*

她和礼部尚书的矛盾很快会传开了,不过这事不急,离回盛京还有一些时日,眼下先把朝歌的事情解决好,然后随时可以去盛京。

礼部尚书登门当天下午,顾青初便召集了掌柜,连带着让顾长风等人也过来,没别的事,只有一个意思,今后这些铺子重新归顾家嫡系掌管,之前的帐她不管,以后的帐就得按照她的要求记。

顾青初根本不用特意给掌柜们下马威,她往那一坐,众人就不敢吭气了,之前对顾武之的推脱圆滑劲一点不敢使,只敢一昧的应答着是。

敲打一番这些掌柜后,顾青初打算第二日去庄子上看看。

宁良候有良田千顷,这是在顾文之武之兄弟俩,在家中商铺入不敷出情况下,唯一的顶用。

小皇帝登基后,近几年都风调雨顺,庄稼的收成非常好,虽说今年发生了洪灾,但顾青初的良田都没有受灾,长势喜人。

今年粮食价格贵,结合种种顾长风等人才对宁良候的田地动了心思。顾青初打算明儿去庄子田地看看,如果可以最好能够从佃户中提拔一些顶事的。

有了自己的人,加上她坐镇,族人们掀不起什么风浪。顾青初心中有衡量,事情一件件办。

第二日一早,顾青初边坐上马车,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