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新世纪经济危机(四)(2 / 3)

加入书签

是皇上出手,手段十分高明。先上的自然是土地清理。所有土地的鱼鳞册先理一遍。每一块土地都要有主,无主的土地全部充公。

清理完土地,马上宣布,取消所有的徭役。国家工程由国家出钱雇人,绝不拉丁拉夫。

基于这样的制度,国家开始分级提高土地收税。1870新政的土地税并不针对土地的好坏,而是根据耕种情况划分。

凡是抛荒的土地,统统征收重税。只是这一项,就让士绅们通过抛荒来哄抬地租价格的手段落空。眼见朝廷是来真的,江南地租价格暴跌。

然而1870新政针对土地的政策并非只有这点。根据持有土地的数量,朝廷进行了增量提高税率的手段。

人均五亩的土地,不收税。人均土地超出五亩的部分,税收快速提升。人均拥有土地超过20亩的,就到了收十成地租都收不回来税金的地步。这无疑是逼着地主卖地。土地价格随之暴跌。

可即便如此,市面上依旧有巨量土地无人购买。因为1870新政中规定,凡是买地,却雇佣佃农耕种的,税收高上天际。购买土地而不耕种,就触犯了土地法之中变更土地用途的法令,国家直接没收土地。

在城里挣到钱的家伙,想买块地当资产。他们的想法被彻底击碎。只有少数想回农村的人才真的买了地,回乡当了农民。

当地价暴跌的时候,国家出手购买了大量土地。把这些土地租给无地农民耕种。还通过土地交换等手段,配合了大量水利工程,将大量烂地变成了水浇地。那些通过交换土地,拥有成片土地的自耕农们也得到了收益。

以前的佃农因为从国家拿到了土地,哪怕土地不是他们的,也得到了土地使用权。直接导致没人租地主士绅的土地耕种。

地主士绅们生活的方式从来不是亲自种田,而是收租。没有了佃户,地主们纷纷打官司,要求佃农维持他们的承诺,继续租地主士绅的土地。

此时司法体系正好因为陈馨婷继承权的案子,大法官们被皇帝清洗了一遍。换上的都是服从当今圣上的大法官。

针对士绅们的要求,大周司法体系的判决简单明快,“租土地或者不租地,是大周人民的权利。凡是强迫别人租自家土地的,视为非法拘役奴工。发起人有罪。”

一连串的打击到这里达到了最高峰。当地主士绅连抢男霸女都无法做到的时候,他们曾经拥有的权力轰然倒塌。

那些吆喝着要坚持传统的旧士绅,现在是真的‘耕读传家’。他们只能亲自耕种,土里刨食。在完成沉重的农业劳动之后,还有没有力气读书。早就摆脱了农村的赵家心知肚明。

这么多年来,家里读书的孩子,怎么可能真的下地。想把书读好,脱离农业生产是唯一途径。

之后的二十余年,大周又从交趾与北扶桑洲的青丘等地大量购买粮食。一举把粮价打低。

当城市人群收入逐渐超过农村的时候,大量农民开始尽力让子弟前来城市讨生活,或者迁移到朝廷大力开发的青丘与方丈洲。

现在赚钱的早不是土地,而是基于农业生产的经营。扶桑洲有大片适合养羊的土地,棉花种植也普及开来。羊毛与棉花已经逐渐成了扶桑洲的支柱产业,那里每年都到缺地的地区大量招人。

连福建这种人多地少的地区,都因为大量移民出现地价暴跌,抛荒严重的问题。就别说江南这种地方。土地虽然不便宜,真正值钱的早就是耕种土地的人。

总之,1870年新政就如压路机一样,碾碎了旧有的乡村模式。让无地的农民终于过上了好日子。然而将近30年的时光之后,这些农民发现,他们或许不会挨饿。但是只靠种地,却永远无法摆脱穷困。而且乡村这种地方,相对城市本就贫困。近30年来形成的乡村稳定局面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出现瓦解崩溃的局面。

当然,赵本华并没有能力总结出这些。身为上海金融圈子里的人,赵本华是参加各种大学的研讨会的时候,听一批研究这些内容的教授们讲述的。

为此,赵本华还专门购买了教授们的书籍。虽然很大一部分其实读不太懂,但是对照书籍以及赵本华能够接触到的农村局面。赵本华认同那总结性的判断,近30年来形成的乡村稳定局面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出现瓦解崩溃的局面。

赵本华并不想乡下穷亲戚跑来上海。陈馨婷那次关于继承权的官司打完之后,城市里面的人对此很支持。辛辛苦苦打拼出来的东西,大家是真的只想留给自己的儿子女儿,谁也不会真心的想分给所谓的宗族。

加上现在的局面。每一分钱恨不得都想投入到金融里面来,不从乡下亲戚那边刮钱,就算是赵本华十分有良心了。

所以赵本华做了决定,“不要搭理他们。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样的话,可就没钱了。”赵永年还是劝道。

赵本华自信的答道:“没钱,不过是少放点贷款。明年的钱只要回来,更多厂家会在咱们这里存钱。那时候就有钱了。”

“三叔公。我是说,咱们真的没钱了啊。”赵永年继续劝道。说着,他指了指面前的报表,“那些人把钱都给贷出去了。现在咱们账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