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养猪政策落实,家家户户养猪(1 / 2)
过年时的喧闹与快乐已经渐渐远去,生活又回归到平静。
新年伊始,全国粮食产量增速缓慢,人口快速增加。
归根结底,地里产出的粮食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消耗。
究其原因,还是产量太低。
病虫害是一方面,最主要的因素是:很多地方土地贫瘠,肥力不够。
虽然也突击建了很多化肥厂,但受限于技术、产能有限,还远远满足不了土地的要求。
为此,伟大领袖发表了《关于养猪业发展的一封信》。
信中提出,要把养猪看得和粮食同等重要,要大养特养其猪,以及其它牲畜。
领袖说: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厂,如果能做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肥料的来源就解决了。
为了贯彻学习领袖的指导精神,县里也为此专们招开了几次会议。
最大的难题是社员们不愿意养猪,因为当时人才能勉强吃饱饭,家里没有多余的食物给猪吃。
如果出去割猪草,就要占个人,有这个人还不如去挣工分。
再说,草也不是常年有,冬天还是要喂麦麸剩饭什么的。
关键是,谁家锅里也没有剩饭呀!刷锅水都清的见底。
所以县里最后通过的决议是:
一,加大各生产队猪场的生猪存栏数,以集体养猪主,带动社员个人家庭养猪;
二,这是政治任务,不能随便讲买卖,
每个家庭,至少养一头,达不到要求的家庭,调低工分评级;
三,对饲养生猪卖给国家的农户采取奖励工分、粮食、化肥的鼓励措施。
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贯彻领袖的精神,掀起养猪热潮。
其实年前就有这个消息放出来了,所以年前有段时间李寅飞一直在各生产队跑着调研这个问题。
上级文件精神一下来,李寅飞就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方案。
公社就开始组织各生产队开会,因为吴远中是养猪组组长,所以他也去开会了。
几次会议之后,方案基本确定下来。
第一,各生产队养猪组,以养母猪为主,生了小猪,无偿给社员们养;
第二,每家至少一头,鼓励多养;
第三,由各生产队组织人员,给每个家庭,建一个猪圈;
第四,每家养猪产生的猪粪,先自行堆在猪圈旁边,生产队成立清粪组,每个月统一清一次粪。
然后都拉到粪场,集中堆肥,每家产生的猪粪,按车记工分;
第五,养成的猪,由公社统一收购,原则上不允许私自宰杀。
确有需要宰杀,须由生产队报公社批准。
社员们每卖给公社一百斤猪,可以得到三十斤猪肉票。
整体来说,政策都是好的,公社也想要大家把猪养好。
不光能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社员们都还能都有猪肉吃。
上级要求,要迅速把政策落实到位,每个公社都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养猪工作。
一时之间,母猪一猪难求,小猪更是一猪难求,价格也水涨船高。
甚至于,配种的公猪也吃香了,配猪的价格也提了上去。
最开始,是各生产队到处去买小猪,本公社的都买完了,就到其它公社去买。
但这需要实在太大,根本就供不应求。
好多社员家根本就分不到小猪,有些社员为了拿补贴和完成任务,情愿自己掏腰包,自己找关系,去买小猪。
吴远中的猪场里,所有母猪都拉去配了种,但生小猪还待几个月,远水解不了近渴。
一时间各生产队里怨声载道,下面都乱了套。
不光青蒲,其它公社也是一样。
不得已,县里再次召开会议。
接受了急功近利的教训,反思了工作中的不足。
重新调整了政策,给了社员们一定的宽限期限。
这才算平息了民愤。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
卫兰没有再来生产队,吴远中他们在不久后就收到了卫兰的信。
信中说她爸在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又复发了,每日疼痛不已,不得已只得暂时放下工作,在家养伤。
家里没人照顾,卫兰只能留在家里照顾她爸。
卫兰在信中告诉他们:等她爸的伤养好后,不用人照顾了,她还会回来的。
但是不久后,上面就来人调走了卫兰的组织关系和档案。
李静萍幽幽的说:“看来卫兰是不会回来了!”
吕玉衡安慰她说:“估计她爸的病呀,没好。”
后来李静萍也给卫兰写信问了这件事,卫兰回信说调档案的事她不知道。
她爸的病确实还没好转,所以暂时还要在冰港照顾她爸。
三姐也被安排在公社,还是让她负责妇女工作。
种菜组解散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