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萧瑟(1 / 2)
“郭荣不想破案?”
安清念捏着枣子的手滞在半空:“这话从何而来?”
“郭荣让不善刑名的三相王溥负责此案,又不给王溥调用御史台以及军巡院的权限,再加上我朝用兵在即,或许郭荣不想见到禁军动荡,故而首相范质做出了如是推断。”
李延庆接着又将这情报的来历完完整整地介绍了一遍。
李延庆的情报自然是从冯吉那得来的。
而冯吉的情报又来自三相王溥的复述。
算来算去,这情报到李延庆手里时已经算是三手货了。
不过虽说这情报有些震撼人心,但也不至于被依次添油加醋。
毕竟经手人都算靠谱,冯吉也没有向李延庆夸大其词的意义,两人现在已经可以算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了。
两人都是审时度势的聪明人,没费多少口舌就确立了同盟关系。
不过这个同盟关系是有高下之别的,冯吉仰赖李延庆的经济支持,权位上也远逊于李家,在同盟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倒有些意思,三郎如何看待范相公这推断?”问罢,安清念将脆甜的新鲜枣子放入口中,转头望向八角凉亭外的深黄秋景。
“我朝的确用兵在即,若从这方面考虑,范相公的推断不无道理。”李延庆的目光也随之转向庭外。
庭院铺满了深秋的落叶,仿佛金色的海洋。
安清念望着满庭落叶,轻叹道:“这是否太过无情了些,况且除掉幕后主使者岂不是能够祛除禁军中的隐患?反而能令禁军愈发稳固?妾身以为这推断存在不合理之处。”
王朴的经历在此时堪称传奇。
他出身寒微,屡试不第。
但又屡败屡战。
终于在四十四岁那年高中状元。
成为状元郎后,王朴立刻受到了时任宰相杨邠的垂青,他的仕途可以说是一片坦途。
这年头进士一年都只有寥寥数个,状元那还了得?
但王朴觉察到了后汉朝潜藏的危机,婉拒了杨邠招揽,选择归隐故乡。
果不出他所料,仅仅一年后,杨邠就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依附于杨邠的一众门客也被刘承祐斩草除根。
王朴逃过了一劫,这令他名声大涨。
待到郭威建立周朝,立刻召小有名气的王朴入朝为官。
王朴也不推辞,接受了朝廷的征召,投身到了郭威养子郭荣的帐下,任镇宁军节度掌书记。
在他进入官场的第三年,郭荣从郭威手中接过皇位,而王朴也以幕府旧臣的身份入主开封府,就任知开封府的重任。
辅佐新帝登基,自己也以一介草莽之身飞黄腾达,这令王朴的故事更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郭荣与王朴这对君臣也被传唱成了一时佳话。
其实,若是站在李延庆与安清念这样的高度,轻而易举就能看穿这个传奇故事后的真相。
王朴中进士的那年,已是后汉隐帝刘承祐登基的第三年。
刘承祐在位的这三年间时时刻刻都受到一干顾命大臣的压制。
杨邠随后汉高祖刘知远起兵,他成为顾命大臣后嚣张跋扈、总揽朝政,并掌管一切人事任免。
刘承祐想提拔自己的亲舅舅都要亲自登门拜访杨邠,请求杨邠能看在皇帝的面子上赏个脸。
可杨邠非但不赏脸,甚至还在刘承祐提议要亲政时当着一干朝臣的面放言:有臣在,陛下何必多管闲事?
在刘承祐登基的第三年,皇帝与一干顾命大臣的关系已是势同水火,朝中局势空前紧张。
但凡不是瞎子,都能预感到一场席卷整个朝堂的风暴即将降临。
只可惜一入局中身不由己,大部分朝臣是跑不动的。
王朴当时刚入官场,还未投靠任何人,一见局势不妙立刻脚底抹油,倒也没人能追究他的责任。
而那些跑不动的,就只能成为风暴之下的殉葬品了。
种种过往,安清念不是不明白。
但再理性的女子也总会有感性的一面。
若是按照范质的推断,郭荣竟会为了所谓禁军的稳定,而放弃对刺杀案的侦破,这对王朴而言未免也太过无情了。
安清念从感性上无法接受。
李延庆与妻子亦有同样感受,但他的理性压过感性,徐徐回道:“这的确无情,但帝王又怎能有情?至于你的疑问,倒也不难解释,我认为这桩刺杀案的幕后主使者八成就是赵匡胤,郭荣不可能不怀疑到他的头上,可殿前司中的武将大半都由赵匡胤亲手提拔,光拿下一个赵匡胤只不过是扬汤止沸,如今禁军出征在即,拿下赵匡胤就意味着整个殿前司的震荡,郭荣先前的布置也就全成了水中幻月,很显然,比起破案,郭荣更希望发动一场成功的战争。”
“最是无情帝王家么......”安清念嘴里念叨着这句白居易的名句,语气似乎也染上了深秋的萧瑟。
但很快,安清念就调整了情绪,从这种萧瑟的气氛中走出。
她转头望着丈夫,轻启朱唇:“既然三郎以为赵匡胤就是幕后主使,那这局势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李延庆右手轻轻摩挲着颌下短须,略作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