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内侍宰执(1 / 2)
在五代的诸位皇帝中,论重情义,郭荣绝对名列前茅。
张守恩伺候过多位帝王,一直兢兢业业,却始终都在内侍的中低层打转。
直到郭荣即位,才将张守恩提拔为从五品的大宦官。
对郭荣,张守恩是既敬重又感激,绝不敢有丝毫背叛。
“陛下,臣并非在为李重进说话,只是淮南战事久悬不决,于国而言,绝无益处,对陛下来说,更是一桩心病,臣之拙见,专业之事就该交给专业之人,陛下乃是一国之主,当心忧天下,既已让李重进负责淮南战事,那就应当给予他足够的信任。”
张守恩字斟句酌,生怕郭荣误会自己是李重进的说客。
郭荣听罢,仔细想了想,脸上露出开怀的微笑:“你说的对,既已将军队交给李重进,那就应该相信他,放手让他去干。”
说罢,郭荣轻轻往御榻上一靠,慨然道:“想当初,先帝在位时,曾多次嘱咐我,称李重进并无反意,让我即位后多加信赖李重进,我当时深以为然,想不到,即位三年来,竟差点忘了先帝的嘱托。”
郭荣刚登基时,谨遵先帝郭威的遗嘱,提拔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对李重进可谓是信任无间。
但或许是因为郭荣登基后意识到了李重进的威胁,这“蜜月期”仅持续了短短的四个月便宣告结束。
郭荣嘴上虽然说着要重新相信李重进,但张守恩明白,这只是郭荣目前的无奈之举。
若是朝中还有能独当一面的大将,郭荣又何至于重用李重进?
张守恩继续进言:“陛下,先帝如此嘱咐,应该也是看中了李重进的领兵之能,不过此人颇有野心,不可不防,待淮南战事一了,陛下当伺机将其召回开封,除其兵权。”
郭荣不假思索地说道:“这是当然,接替李重进的人选已经有了,李重进固然能征善战,不过赵匡胤、向训、韩通、李继勋、韩令坤他们也不差......”
说到李继勋与韩令坤,郭荣的面色霎时沉了下来,声调也低了不少。
郭荣对这两人是寄予过厚望的,超擢提拔他们,就是为了让他们替代李重进。
可结果呢。
李继勋因为懈怠军务,致使唐军袭营成功,如今已被贬出禁军,去了孟州当节度使。
韩令坤今日在殿上又出言顶撞郭荣,完全辜负了郭荣的期望。
张守恩察言观色,当即安慰道:“陛下,假以时日,他们完全可以取代李重进与张永德。”
郭荣抬起右手,略有些烦躁地将面前的一摞公文粗暴地拨开:“这我知道,只是李继勋与张永德也太令人失望了,特别是李继勋,在淮南惹了那么大的祸,将来如何将其调回禁军实在是桩麻烦事。”
“陛下,若是袁彦在淮南能立下大功,那干脆便让袁彦替代李继勋,相比李继勋,袁彦与陛下更为亲近,如此也可省却麻烦。”
身为郭荣的亲近内侍,张守恩经常会帮郭荣在国事上出谋划策。
此时的宫中内侍都会接受正经的儒家教育,张守恩精通经史,身居高位也不忘时常温习,又在宫中浸染数十载,对政治可谓是了然于胸。
宫中内侍都知道,张守恩虽是一介宦官,权势却丝毫不逊于政事堂的宰执。
有张守恩这等得力助手,郭荣处理起政务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让袁彦就此替代李继勋?”
郭荣略作思忖,轻轻点头:“这确实不失为一个好选择,那就这么办吧,让李继勋在孟州好生反省个几年再说。”
李继勋贵为当朝节度使,一个月前还担任步军都指挥使的要职,但他接下来数年的命运,就这般轻巧的在郭荣与张守恩的商谈间尘埃落定。
商定完李继勋的事情,郭荣的思绪又回到了如何处置韩令坤上。
“窦仪在洛阳干得不错,却选了韩伦动手,韩令坤为了其父,竟敢多次顶撞,实在出乎意料。”
说起韩令坤今日的多番顶撞,郭荣心中就一阵火起。
其实,若只是韩令坤辜负了郭荣的期望,郭荣倒也不会这般生气。
但偏偏在韩令坤之前,李继勋也犯了大错。
这就让郭荣不得不怀疑自己识人的眼光。
文官看不准也就罢了,自己现在难道连武官也看不准了么?
自我怀疑,让郭荣本就糟糕的心情雪上加霜。
火齐涌上心头,郭荣干脆破口大骂:“我又不会真将那韩伦处斩了,无非就是抄没他点家产,或者装装样子流放一阵,为的只是震慑一下洛阳那帮勋贵,他韩令坤难道想不到这些?真是只夯鸟!”
张守恩从旁分析道:“韩令坤为人纯孝,有此突兀之举,倒也并不奇怪,但若是继续放任他无理取闹,恐怕会严重阻碍陛下整顿洛阳风气的计划。”
郭荣双眉一皱:“你可有什么好法子?”
张守恩早有准备:“臣以为,可让韩令坤领兵去河北防备契丹。”
如今,正是契丹惯例南侵的季节,朝中已经开始准备派侍卫马军北上防备契丹。
只是统兵武将尚未决定。
张守恩之意,就是让韩令坤任统兵之职,领侍卫马军北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