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烽烟四起(2 / 3)

加入书签

,戴家也能知道寿州城未破的真相。

但自己除了敷衍了事,还有别的选项吗?朝廷黑字白纸的捷报就躺在州衙里,在朝廷未下诏澄清之前,自己如何能否认这份捷报?

李延庆很笃定,只要自己敢说那捷报有误,赵匡胤就要领着兵马来推官衙门“查水表”了。

“你身为孔目官,这等风言风语也敢当真?”李延庆抬头盯着戴景,语气略显严厉:“朝廷捷报就摆在州衙里,怎会有假?你现在就对外张贴公告,若再有人胆敢来推官衙门胡言乱语,一律以诽谤朝廷论处!”

戴景忙不迭地回道:“推官教训得是,下官知错,下官这就去写公告。”

等到戴景匆忙离去,李延庆忍不住微微叹息:这场闹剧,究竟何时才是个头?父亲这一招棋虽然将郭荣调离了寿州,挽救了攻城部队的士气和大量民夫的性命,但对朝廷威望的恶劣影响绝对会十分深远,甚至还会危及朝廷对新收服淮南七州的统治......

不,倒不如说,朝廷对这七州的统治早已岌岌可危,吴越国吃了败仗,南唐禁军就能腾出手来北上支援,而周朝在七州的驻军大多如扬州守军一般胡作非为,扬州的民变定然只是开始,估计要不了多久,乱民就会遍地开花,到时候,南唐禁军大举北上......

画面太“美”,李延庆有点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了。

担忧归担忧,手头的活却不能停,李延庆重振精神,再度开始审阅卷宗。

到了下午申时末,李延庆准时放衙回家,目前州衙的公务少了,他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来思考淮南乌衣台的重构。

江宁府、扬州、滁州三地共三十七名乌衣卫的名册,已于昨日悉数归拢完毕。

李延庆吃完饭,略微沐浴一番,便坐到书桌后,翻阅名册。

将整份名册仔细看完,李延庆陷入了沉思: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江宁府的情报最难获取也最难传出,此地需配备最精锐的乌衣卫。

扬州虽然还在周朝手中,但可以预见即将民乱四起,加之南唐军即将北上进攻扬州,此地也需要配备高水平的乌衣卫。

而滁州目前由周朝牢牢把控,内部也相当稳定,又是自己亲自坐镇,此地的乌衣卫基本上只需要跑腿送信......

李延庆打开抽屉抽出白纸,先将三地办事处队长的名字写上,再将剩余三十四位乌衣卫的名字分别添加到三名队长之下。

花了约莫半个时辰,李延庆初步分配好了人员。

但现在又有一个大问题摆在了李延庆的面前:长江被南唐严密封锁,该如何完成对江宁府办事处的人员调配?

总不能让全员都游泳过江吧,这不现实,不是人人都像方志和那般生猛,可以肉身横渡长江......

那么,方法只有一个,那便是收买一小撮封锁长江的南唐士兵,用他们的船载人过江,或者让他们放任乌衣台的船过江。

但这样风险实在太大,稍有不慎,乌衣台就会损失惨重...李延庆很快就否决了这个法子。

正当李延庆苦思冥想之际,邓二带着最新情报来了:

“郎君,扬州传来消息,南唐常州守将陆孟俊领万余唐军渡江北上,目前已临近泰州城。”

南唐的行动好快,刚击退吴越国的进犯,立刻就组织军队北上,再联想到泗州守军的异动,恐怕南唐是要对扬州发起一场大规模的会战了...李延庆面色略显严峻:“让扬州办事处继续关注泰州战事,还要通知瓜步镇的两名弟兄,密切监视长江,一有唐军渡江立刻向我禀报。”

瓜步镇在滁州东面九十里,临着长江,李延庆特意从滁州办事处抽调了两名乌衣卫驻扎在此地,负责监视江面动静。

若有大股南唐军队从瓜步镇渡江北上,李延庆就该想着如何跑路了。

“瓜步镇那边郎君尽管放心,两名弟兄皆是能干机敏之人。”邓二挠了挠头:“但关注泰州,属下以为,恐怕没这个必要了。”

李延庆当即问道:“为何?”

“扬州守将韩令坤,一听闻南唐军北上,就立刻下令泰州守军撤回扬州城,他并不打算坚守泰州城。”邓二语气中透着不屑,他也从过军,瞧不起韩令坤这种胆小如鼠的懦弱行为。

在邓二看来,那陆孟俊麾下就万人出头,还并非南唐禁军精锐,韩令坤手中近三万精锐禁军骑兵,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将来犯敌军全歼吗?

李延庆却不这么认为。

陆孟俊部队虽然不多,但谁知道他背后跟着多少南唐援军?要是这一万人就是个幌子,是诱使韩令坤主力出扬州城的诱饵呢?

泰州就一座蕞尔小城,城墙低矮,护城河也极浅,当初韩令坤攻打泰州城时,南唐军直接就弃城南逃常州。

如果韩令坤的主力部队都进了泰州城,到时候南唐数万禁军将泰州城一围,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而且观韩令坤部众在扬州的为所欲为,泰州百姓恐怕也遭到了周朝军队的蹂躏。

届时南唐军来攻城,周军势必得不到城内百姓的支持,内忧外患之下,守城极难,还不如直接放弃泰州,集中兵力坚守扬州城。

扬州城乃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