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狂悖(1 / 2)

加入书签

匦院每日审核的谏书虽多,但最终能通过匦院和政事堂两轮审核,呈到郭荣案上的谏书甚少。

倒不是匦院和政事堂有意蒙蔽郭荣,而是这匦院制度自武则天创立以来,经过了数次修改,最终演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最初武则天创建匦院制度时,匦院只接受臣子的投递,而且准许匿名投递,武则天希望朝中臣子互相检举揭发,好挖出一些深藏不漏的拥唐臣子,并加以清洗。

后来玄宗李隆基广开言路,允许天下臣民皆可通过谏匦向朝廷进言,来者不拒。

但随着投递的谏书愈来愈多,每一封都需要皇帝亲自审理,自然不可持续,便在唐代中后期逐渐对谏匦制度加上了不少限制。

譬如匿名谏书不阅、言辞不清者不阅、多次投递者不阅等等,并设立了谏匦使一职,以初步筛选不合格的谏书。

这些限制条例随着谏匦制度,自然被仰慕唐制的周朝所继承。

在此时,每一封谏书匦院都需抄写备份,并且宫中派有内侍专门监督,所以基本不存在欺瞒皇帝的可能。

郭荣一连多日都未能见到一篇谏书,实在是合乎规矩的谏书太少,今日居然有一篇谏书呈上,着实令郭荣有点小期待。

张守恩将谏书轻轻放到御案上,郭荣顺手拿起,摊开就看。

看了片刻,郭荣剑眉微皱,放下手中谏书:“高锡你可还记得?”

“奴婢记得,后汉朝时十三岁中举,名满开封的神童,去年曾通过谏匦进谏过,后因按狱不当被发配泾州充军,年初陛下大赦天下,高锡本官复原,返回开封待阙,月中时范相公曾举荐其入三馆,但以失败告终。”张守恩对高锡的生平经历如数家珍。

作为郭荣的亲信近侍,张守恩记忆力极强,可谓是过目不忘,因此很能胜任郭荣的“秘书”一职。

“这篇谏书,就是这个高锡上的。”郭荣将谏书递给张守恩:“你也瞧瞧。”

“这...”张守恩有些犹豫,按照他的职权,他是无权阅览谏书的。

“无妨,瞧瞧吧。”郭荣的面色已经缓和下来。

“是,陛下。”张守恩躬身,从郭荣手中接过谏书。

郭荣继续执笔批阅奏章,张守恩则维持着躬身的姿态,仔细阅读着谏书,看到后半段,他的小腿开始发颤,衣袍的下摆不住地震颤着。

这高锡也太过放肆了!短时间内,张守恩就在心里骂了高锡上百遍:你一介八品小官,竟敢讥讽当朝宰执、翰林以及御史台,甚至还敢暗讽当今天子,究竟意欲何为?你到底有几个脑袋够砍?

张守恩偷偷瞄了眼郭荣,见郭荣面如平湖,仍旧仔细地批阅着奏折,心中反而愈发惊惧:这完全就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啊!现在有多沉稳,一会恐怕就有多暴怒......

片刻之后,郭荣将笔放到笔架上,把桌上批阅完的奏折合上:“读完了?”

“奴婢读完了。”张守恩强自冷静下来,双手轻轻地将谏书放归到御案上。

郭荣望向张守恩,脸上竟然露出一丝浅笑:“这份谏书,你怎么看?”

张守恩吓了一跳,脚底使劲,方才勉强站定。

“奴婢以为,这篇谏书言辞狂悖,不知所云。”张守恩将头埋得很低。

“言辞确实是狂悖,不过这不知所云,就有些过了。”郭荣将谏书拿到自己面前:“这篇谏书条理清晰,倒也是一篇上佳的文章。”

郭荣稍稍加重了语气:“你不会看不出来吧?”

“奴婢...”张守恩一时无言以对。

“好了,朕也不怪你。”郭荣语气重归轻快:“你去政事堂将范质叫来。”

张守恩缓了口气,刚要动身,忽然想到今日轮到范质主持常参。

该死的,怎么好巧不巧,就是范质主持常参呢?张守恩忍不住在心中叫骂一句,嘴上则轻声道:“陛下,今日是范相公主持常参。”

“是么?”郭荣闻言若有所思。

郭荣不由联想:莫不成,这份谏书与范质有关?这确实极有可能。

毕竟月中时范质还举荐过高锡,月末高锡就上了这篇谏书,很难不让郭荣将这两件事联想起来。

“既然如此,那就等常参散了,再将范质叫来。”郭荣再度翻开谏书:“倒也不差这一时。”

......

傍晚时分,李延庆刚回到家中,就从嫂子吴氏口中得知:“今日高锡通过谏匦上了份谏书,还呈到了陛下的案前。”

“高锡上谏书?”李延庆当即问道:“知道谏书的具体内容吗?”

“不知道。”吴氏摇了摇头:“宫中的张守恩不愿透露谏书的具体内容,不过散了朝后,范相公就立刻被陛下叫进了宫中,此事恐怕与范相公有关联。”

李延庆以手托颌,面露思索:“这确实极有可能,既然范相公愿意举荐高锡,那就代表高锡是他的人,高锡此番进谏,不管真实情况如何,旁人都会以为是范质的意思。”

吴氏先是点了点头,而后说道:“但是,我听家父说,这高锡前次进谏,并非西京留守王晏之意,乃是他自己的本意,所以高锡被发配泾州时,王晏并未出手相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