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45 章 第十四章连山果(2 / 4)

加入书签

咸殿最重要的职司。

短则数十载,长则百载修一次,修史都没修历频繁。

别看只是百十载修一次,但每一次的重修都是无数连山氏族人一辈子的心血,农时不准确是要出大事的,而帝国疆域辽阔,同样的时节,不同地方气温也不同,要将农时书修得大部分人都能用,需要耗费的心思不必治理一个千万人口的大国容易。

小冰期时最倒霉,气候的变化从头到尾都在充分诠释一个贱字:我就是任性,你来打我呀。

平时是百十载修一次,小冰期缩短至几年修一次。

对此辛筝心里是非常佩服的,不愧是祖传几百代人吃这碗饭的,换个人面对小冰期的喜怒无常怕是除了躺平没别的办法了。哪怕巫咸殿修的农时书并非每次都准,但小冰期时十次能有一次准确都是赚的,何况巫咸殿的农时书即便在小冰期准确率也有三成的保底。

农人自己不能预判天气?

是能,但农人自己是根据经验判断天气,最多判断一下近几天的,还必须是经年的老农才行。像巫咸殿这种预测一整年的气候并与农事高度契合的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甚至于,辛筝怀疑这种准确率与连山氏的先知们有关。

她记得君离闲聊时提起过,先知们看一个人,眼睛能看到的是很多年后的形象,好一点明明看的是青春少艾,眼睛里看到的却是老妪老叟,刺激一点看到的就是枯骨。

看人如此,那看天气看气候呢?

心中虽怀疑,辛筝却也没有追根究底的意思,对她而言,农时书有没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农时书并不厚,太厚了也影响传播,大部分内容都给编成了农谚以便传播,连原理都不解释,通过此书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农人需要了解天为什么下雨吗?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就够了。

辛筝很快就翻完了。“只这一份?”

“还有一份送去玉宫了。”连山果解释道。“按着惯例,农时书两份一份送入帝都,一份送入玉宫,再给每个国家传一份....”

连山果说不下去了。

这套制度是巫女云桑制定的,巫宗与帝都双管齐下确保农时书的内容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最大范围的传播,但帝国如今的局势....怎么传?或者说,青婧与辛筝会希望自己的对手过得舒服点吗?

农时书并不能改变小冰期,但准确的农耕能够减少小冰期时农牧业的损失。

连山果同青婧不熟,但这不妨碍她从巫咸的态度上判断出青婧是怎样的人:苍生水深火热干她甚事?缺实验材料时下场添柴浇油都不稀奇。

而辛筝,连山果就不是那么确定了。

于治下臣民而言辛筝是当之无愧的明君,但于非她治下的地方而言,辛筝就很可怕了,更悚然的大部分人都不会察觉到辛筝做了什么。

铸币工坊日夜不停的铸钱,大量的兖州钱流入帝国其它国家,将当地的钱货打得落花流水,将各地的能够买到的物资全都送至兖州。乍看这好像还挺不错的,因为那些乱七八糟的钱货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市面上流通的钱都清爽多了,小贩再也不用担心卖了东西,回家时一清点,点出十几种钱。

可一个国家的钱是另一个国家铸的是好事吗?更别提辛筝一直都在来者不拒的采购。

除了豫州防风国禁止兖州钱入境严厉打击非防风钱的钱流通,宁州因为同样很坚、挺的濁山钱缘故好一点,帝国方国们的物价多多少少都有点不正常,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冀州。

贵族都有囤钱的习性,很多国家的钱荒便与贵族有关,贵族将大部分的钱都囤了起来,铸造劣币,最终市面上流通的钱不够用,冀州的钱荒最严重。但这些喜欢囤钱的贵族们近几年发现自己囤得钱越多就越亏,纷纷抛出手里的钱,转而囤积物资,更进一步加剧冀州的物价。

杀人不见血莫过于此。

辛筝道:“我会遣人给每个国家都送一份。”

连山果心中讶异,表情管理却不漏分毫,离了台城却马上去找自家儿子。

比起困惑的连山果,君离倒是马上就想到了辛筝的动机。“她希望其他国家乱,却不会希望它们死人太多,毕竟那些人口都是她未来的资源。而且其它国家种出来的粮食太少,她便是拿着钱也买不到粮食。”

连山果深以为这思维逻辑超脱了一般人,却很通顺,便放下了疑惑。“我在她那里看到了你那只狸奴。”

君离怔了下才反应过来。“你说橘子?”

“橘子,这名字取得倒是很形象,你取的?”

“是兕子取的,说狸奴的皮毛颜色与橘子很像。”君离回答,神情中尽是温柔。

连山果皱眉。“我记得我以前问过你,你与她之间的传言是真是假,你说你们是清白的。”

“你问的时候的确没有关系,但如今有关系。”君离脸上露出了不可思异的神情。“你才知道?”

“我以为你们只是因为利益而故意维持令人误会的关系。”连山果一脸的无奈,谁知道儿子是来真的。“天下女人千千万,你怎么就看上她了?我不是说辛筝她不好,辛筝她很好,但她不是良人。”

君离觉得连山果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