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习惯(1 / 3)

加入书签

江教授对学生高要求, 希望他们学有所成,而不是抱着领个毕业证就万事大吉的心态度过大学几年。

学生私下说江教授冷血无情不讲情面,这一点也没错,学术方面, 严谨的江教授并不认为有何情面可讲。

至于每年挂科学生的微词, 江教授或许听过, 也许没有,总归是并不在意。

对于江鉴之来说, 做好自己应做的事,至于其他人怎么想, 并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 戚白能理解江鉴之的做法, 毕竟他也见过老师布置二十张速写, 全堆到最后一晚草草解决、敷衍了事交上去的同学。

戚白以前看见有人说江鉴之冷血他都一笑置之,可如今就不怎么乐意了:

江先生哪里冷血?

好心当做驴肝肺, 那些不知好歹的学生知道个屁!

江教授没在这个话题上浪费时间,离下午还有很多时间, 江鉴之问戚白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戚白:“……不知道。”

承溪镇旅游业还未发展起来, 跟风的景点设施廉价又敷衍, 门票还贵,两人都没想过去里面打发时间。

江鉴之想了想,问他白桑之前在承溪镇医院的票据是不是还在。

被江鉴之这么一提醒, 戚白想起来白桑在去夏城一院住院之前, 是在镇上医院检查出来的癌症, 还住了几天院。

来之前陈少角还跟戚白提过这事, 让他去镇上的医院把白桑之前没走完的医保报销办完。

生病以来所有的票据白桑都收拾得好好的, 厚厚一叠, 和银行卡房门钥匙一起给戚白了。

这事他都忘了,没想江鉴之还记得。

戚白拿了收据和白桑的身份证明,和江鉴之一起开车去镇上唯一的一家医院。

乡镇医院管理没城区医院那么严,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病患,一眼望去,排队缴费取药的基本都是头发花白、脊背佝偻的老年人。

这座医院破旧,一共就两栋小楼,前面看病问诊,后面住院,没有食堂花园人工湖,多的是穿着朴素、拿着缴费单来去匆匆愁云满面的病人和家属。

人生百态,世间万般辛酸,医院占一半。

进医院后,戚白一眼就看见有位中年女人穿着病号服在取药窗口排队,她的手上还输着液,一个简易支架挂着三袋不同的药液。

输液的手不能大幅度活动以免血液倒流,女人把药方和缴费证明递给玻璃房里的人后,药师很快用一个篮子把她所需要的药配好递给她,嘱咐:

“袋子里是口服,其他的放护士台。”

乡镇医院医生和护士人手都十分有限,留守老人多高发老年病和慢性病,每天看病的人不少,护士忙不过来,因此病人每天输液挂水,都需要病人自己去取了药放护士台。

大多都是家属排队,输着液还来取药的病人,一眼望去只有中年女人一人。

中年女人应了声,把满满一篮子的药夹在腋下离开,步履很慢。

这医院甚至没有电梯,步梯旁只有一个可供轮椅和担架推车通行的无障碍通道,台阶变成了斜坡。

戚白一言不发目送女人一手掌吊瓶一手拿药上了楼。

曾经白桑一个人住院时,是不是也像她这样步履缓慢?

正想着,戚白忽然感觉自己垂在身侧的手被人轻轻碰了碰,他回神收回目光,瞧见江鉴之眼里的安抚之意。

他出神有些久,身边江鉴之哪里不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

戚白扯了扯嘴角,勉强地冲江鉴之笑了下,示意自己没事。

时间还很早,太阳都还未露全脸,排队的人已经很多,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各个村子里赶来的。

镇上不通公交也没出租,从村子到镇上,常用交通工具是摩托和拉客的面包车,可大多数人并不舍得花那几块钱车费,宁愿起一大早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的路来镇上。

这个时节,他们天未亮起身,来镇上办完事后又走路回去,并不敢耽搁——

家里还有家禽农活等着。

戚白他们排在队尾,没两分钟,他们后面就站了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

老人排队时也没闲着,正拿着喇叭非常大的老年机打电话:

“我屋头还有衣服没晾,你去帮我看哈,还有鸭子要放出来。”

江教授和戚白都无意探听他人的隐私,奈何后面的大爷嗓门太大,老年机也漏音严重,他们想不听见都难。

老人说的是地道的夏城方言,戚白作为本地人能听懂,但江教授就一知半解。

几分钟后,江教授连蒙带猜想他应该是在跟家人打电话。

电话挂断,大爷没一会儿又拨通,还是大嗓门,还是说衣服和鸡鸭,对面的人似乎还是同一个。

大爷听力似乎出了问题,一直对着老年机重复那几句话和‘喂’:

“听到没得,那衣服泡到起要烂。”

排队十分钟不到,他一连打了三个电话,说的内容相同。

电话再次挂断,旁边有人忍不住对大爷道:

“杨聋子,人家秀林是村官,又不是你家保姆,一大早打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