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七章 大功一件(2 / 3)

加入书签

丞那么简单。带来的破坏和影响力堪称天崩海啸,地动山摇。

魏子建抛头露面,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

这位外舅的心思,李承志大致能猜到一些。不过他并不在意,反倒乐见其成。

当然,只限于魏子建曾为刺史,当为干吏,而非其外戚的身份,并世家子弟的出身……

如今的西海,李氏已然一家独大,但这绝非幸事。若任由滚雪球一般的发展下去,说不得哪日就会上演屠龙者终将成为恶龙的狗血戏码。

是以与其反目成仇,倒不如早做安排,尽量平衡。

而李承志最看重的,其实是皇甫让这种已沦为庶族,但个人能力极其突出的人才。

是以对张氏大力扶持,只是出于无人可用的无奈之举。对崔光求贤若渴,只是因他本就为能臣,且文名举世皆知、桃李满天下之故,而非其世家领袖的身份。

当然,如今为时尚早,若过早暴露意图,李承志必会众叛亲离,更可能成为举世之敌,所以暂时也就在心中盘算盘算……

暗暗思忖,李承志将魏子建送出别院,而后清退左右,渐渐陷入沉思。

罢战是自然要罢战的,但何时罢,如何罢,这里面却大有讲究。

首先要给元魏使足压力,做出一副我马上就要打过黄河,打过陇山的架势。使其不战自乱,方寸尽失,如此才能渐渐将其逼垮。

其次要为下次出兵留好退路。

若兵进陇山,就有直指关中之嫌,十有八九会逼的元魏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但陇山以西,黄河以东的陇西之地,倒是可以图谋一二。

不过肯定要不断试探,才能知道元魏底线在哪里,最起码要掌握好中间的度:即能使朝廷方寸大乱,还不至于与西海玉石俱焚。

若是还不行,至少也要占据天水郡。

一是以免元魏故伎重演,向南梁借兵。但只要陈兵秦州腹地,就可使南梁投鼠忌器,不敢从秦岭六道出兵。自然也就免了李承志腹背受敌之忧。

二则是,只要扼守天水,便等于将两郡之间的渭水握在了手中。

三国之名将张郃既然能由洛阳突出奇兵,经渭水逆上,大败诸葛亮数十万大军。李承志自然也能顺流而下,突袭洛京。

再者,便是暂且休兵言和,也绝对不能是西海先主动,不然就会暴露李承志已经是个纸老虎的真相。所以还是摆足进攻的架势,让朝廷主动来求和。

如今朝廷所号称的“百万大军”已然十去其八,只余元遥一根独苗。太后与朝中诸公但一得讯,必然惊恐万状,栗栗而惧。

怕李承志就此打过陇山,甚至兵指洛阳,是以求和罢战是必然,而非李承志想当然。

到时就可以可着劲的提条件。

李承志的主要目的,还是粮。

大败罗鉴,所俘镇军才只六七万。被罗鉴所逼,本欲鸠占雀巢,移居西海的镇民却有十万户。

而被李松与元鸷招安的敦煌镇民更多,足足近二十万户。所以只是一个冬天,民户数量涨了整整三倍。

如果只是如此,倒不用太过发愁。毕竟敦煌镇本就有屯田、有牧场,镇民本就可以自给自足。

而连番大胜,从吐谷浑和柔然抢来的牛羊不计其数,养活西海这二十万民户并非难事。

但问题是,如果以牧为生,李承志这辈子都只能偏安于水草之地。如西海,或是大碛,或是祁连山两麓。

还图谋毛线的中原,逐个毛线的鹿?

放牧是不可能放牧的,就是再活十辈子也不可能。

所以移民于张掖、武威、及陇西等地,并将政治、军事中心东迁是必然之势。

便是因此,李承志确定吐谷浑大败、崔延伯溃至河东、柔然已退兵之后,便一不做二不休,毅然绝然的将牲畜杀了一半。

就是想绝了部众,甚至包括自己的后路。

但如今西海近百多万张口,总不能天天吃肉。况且也吃不了多久,是以还需让朝廷借济一二。

顺便再要些良田、粮种、农具,以及牲畜等,也好便于移民屯田,种地。

想来太后与诸公“悲天悯人”,万不会有不应之理……

思忖良久,李承志心中便有了定计。随即唤来李孝先,予他铺纸磨墨。

只见笔走龙蛇,足足写了近一个时辰,才将数封秘令写就。而后挨个装好,封好火漆,又予李孝先交待一番,令他遣派塘骑,尽数送予河西的皇甫让、李亮、张敬之、达奚,居延湖畔的李丰、李永寿,并敦煌的李松。

但才堪堪叮嘱了一半,突有亲卫来秉,称是南路副帅李亮急报。

李承志拆开一看,喜色顿时浮上了眉梢:六日前,李亮与达奚兵分四路,由西羌(今甘肃永靖)、子城(今甘肃皋兰)、媪围(今甘肃景泰)、鹯阴(今甘肃靖远)四县强行渡河。

崔延伯虽已得讯,但麾下早已成惊弓之鸟。但听雷响,便作鸟兽散,竟连一日都未守足。任崔延伯当世名将,盖世奇才,也只能再次败退。不得不收拢退兵,退至百里之外,予渭水之源立阵。

只两日,三万大军便尽数过河。而李亮也予两日前便放回元钦。得知柔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