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步步为营(1 / 2)

加入书签

司马懿劝道:“今日兵败,非战之罪,勾践卧薪尝胆复国,伍子胥忍辱负重报仇!君侯与皇叔情同手足,身系兴汉重任,大丈夫能屈能伸,待将来再整雄师,与孙策会战,未为迟也!”

关羽深吸一口气,问道:“翼德尚在河内接应,如之奈何?”

司马懿言道:“三将军为接应君侯而来,今失了荡阴,君侯不退,其必将死战,东吴在黎阳尚有重兵把守,一旦出袭其后,三将军亦危矣!”

关平也忙道:“军师所言极是,父亲若全身而退,派人向三叔报信,三叔自会退往河内。”

关羽默然半晌,才一声轻叹,颓然道:“冀州之败,皆因我而起,我自会向兄长请罪,善后之事,就劳烦仲达了!”

司马懿见关羽终于肯低头,不由大喜,抱拳道:“君侯托付,懿自当全力而为,若东吴穷追不舍,定叫他得不偿失。”

关羽遂命司马懿掌管军马,大小军务都由其裁夺,为防有人抗命,由关平随从协助,安排撤退事宜。

二人再回到府衙,将军令传下,关平就要派亲信向张飞报信,叫其放弃荡阴退兵,驻兵修武以保河内。

司马懿却道:“我等退兵,还要借张将军

兵马做掩护,不必急于一时。”

关平问道:“眼下该如何行事?”

司马懿先问袁春卿:“邯郸现有多少迁徙的百姓?”

袁春卿答道:“约有三万余人,其中一万明日便可前往邺城。”

“不必了!”司马懿微微摇头,言道:“明日吴军将至邯郸,这些百姓都留下来守城吧!”

关平大惊道:“众百姓都因父亲及大伯之名迁徙而来,若就此抛弃,只怕……”

司马懿淡淡说道:“既然都是大汉百姓,当此危难之际,就该为国家献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袁春卿心中暗惊,小心问道:“刘皇叔施仁政,才有许多百姓愿意迁徙,若半途而废,只恐有失民望。”

司马懿冷声道:“治世自当施仁政以安人心,当此危难之际,则需杀伐果决,用区区蝼蚁之命,保三军将士以兴汉室,孰轻孰重,明府还分不清吗?”

“不敢不敢,一切但凭军师吩咐。”袁春卿以为这是关羽将令,哪里敢有半点质疑。

司马懿吩咐道:“立刻将城外百姓收拢入城,于各处开设粥篷,不得有误。”

安排数万人的吃喝拉撒,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袁春卿赶紧带着几位官差前

去准备。

司马懿见关平眉头紧皱,劝道:“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计,若不留下众百姓,这数万大军将会全军覆没。孙策设下重重埋伏欲擒关将军,必不会就此罢休,为保令尊免受其辱,出此下策也是无奈之举,民不为君分忧,保他何用?”

关平想起关羽的惨状,心中一阵后怕,如果真的走投无路,关羽的性格,宁可自杀也不甘被擒。

关平此时还不知道巨鹿的情况,叹道:“也只好如此了。”

司马懿言道:“城外尚有两万多百姓,要想全部安置必会到后半夜,天黑之后可趁乱将君侯护送出城,自武安退往壶关,从明日起,还由你来扮君侯。”

关平心神领会,言道:“此乃金蝉脱壳之计!”

“不错!”司马懿微微点头,叹道:“先让君侯安然脱身,我等便可放手一搏,尚有两万兵马,足以与吴军周旋。”

关平蹙眉道:“若只是孙策领兵来,尚可一战,但巨鹿失守,孙翊兵马也将赶至,吴军约有十万之众,非同小可。”

“这也是我留下众百姓的原因!”司马懿无奈一叹,言道:“我已在巨鹿设下埋伏,足以牵制孙翊兵马,明日专心对付孙策便是

。”

关平疑惑道:“何不连夜退兵?”

司马懿摇头道:“连番兵败,士气低落,将无斗志,兵无战意。此时若退,吴军趁势追来,将兵败如山倒,唯有且战且退,以保军心不乱,方可从容而走,此所谓哀兵必胜也!”

关平又问道:“明日该如何对敌?”

司马懿言道:“君侯受伤,东吴尽知,不必留守死战。明日一早,小将军便扮做君侯退往邺城,假意整兵去攻荡阴,断后之事交给我即可。”

关平不解道:“既然要让三叔撤退,为何还要去攻荡阴?”

“此乃疑兵之计也!”司马懿冷笑道:“小将军到邺城之后,再派人向张将军传信,请他立刻退兵!此时将邺城兵马分作两路:吾自合漳望壶关进发,吸引吴军来追,将军领兵南下与三将军会合,却于林虑进入南太行,自白径退回上党。”

关平忧心道:“军师既要断后,又要与东吴大军周旋,危险重重,不如让我来断后!”

司马懿笑道:“将在谋而不在勇,我自有脱身之计,小将军只需带精锐安然撤退,此计便算成功。”

关平离去之后,司马懿却又蹙眉思索,邯郸境内一马平川,吴军一旦到来,

便能四面围城,要想退兵谈何容易,必须要精心计划。

这一日邯郸内外一片混乱,城内百姓被强行合并,城外百姓驱赶入城,到处都是哭喊之声,许多人连行礼都来不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