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一片烂摊子(1 / 2)
袁谭听从审配之计,将中山、渤海兵马调至巨鹿,又命人到幽州传令,征招十万大军来占冀州。
郭图虽然觉得辛毗之策有些冒失,调走渤海、中山的兵力还说得过去,但幽州本就人口不多,又要防备边疆,再征兵只怕会激起民怨。
但辛毗向袁谭献策,此次交战,不仅要拿下邺城,打败袁尚,还要恢复袁氏基业,只靠手里的这点兵力远远不够。
袁谭欣喜不已,郭图总觉得有些不妥,但袁谭正在兴头之上,他最善于察言观色,又怎会在这时候劝阻袁谭?
随着袁谭四处调兵,向邺城逼近,曹操也领兵渐次退往大河,沿途除了车辆之外,还有无数绝望的百姓。
故土难离,虽说曹操给的政策十分优惠,但愿意迁徙的却寥寥无几,无奈之下,曹军只好强行迁徙押送,魏郡南部,百姓们拖家带口,哭嚎连天,遍地都有倒地的妇孺老弱,挣扎哀告。
等孙策引兵至魏郡境内,只见遍地狼藉,城池残破,城中房屋、店铺甚至府衙都被抢劫一空,只剩下一座空荡荡的房子。
荒野之中挣扎的老弱百姓,死相凄惨的尸体,还有到处被挖空的坟墓,连土都不曾填上,简直是人间地
狱。
陆逊俊秀的脸变成铁青色,怒道:“久闻曹孟德残暴奸猾,不想竟狠辣如斯,将青壮孩童全部掳走,老人弃之荒野,堪比胡人之凶恶?”
孙策叹道:“在大多数官宦、世家眼中,这些百姓和猪羊没什么区别,想杀便杀,想迁徙便迁徙,大汉之乱,祸根就在这些世家大族,不必破此痼疾,难兴中原!”
陆逊慨然长叹,他也是世家出身,自然知道孙策所言不假,当年孙策在江东诛杀名士,铲除世家之患,但最终也不得不妥协。
如今江东的世家再次崛起,陆逊身为陆家的族长,更明白这种力量的强大,如今听到孙策之言,心中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喜的是孙策已经知道了世家之患,但忧的也是家族命运,万一将来孙策针对世家,决心大刀阔斧的整治,他又将如何抉择?
心念电转之间,却听孙策缓缓说道:“治国少不了读书之人,但决不能只靠世家子弟,权力也不能掌握在他们手中,看来科考之路势在必行啊!”
陆逊一怔,问道:“何为科考?”
孙策看了一眼陆逊,笑道:“此事说来话长,要用科考,先要培养学子,推行学庠,非一朝一夕可成,但察举
制已经名存实亡,需另行指定选录人才的办法,另外……品评和舆论,必须要掌握在官府手中,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名士。”
“君侯言之有理,”陆逊微微点头,却又蹙眉道,“但那些名士极受尊崇,又清高自傲,如何能听从官府调遣?”
孙策笑道:“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无需他们来指指点点,等造纸术改进,纸张质量提升之后,天下舆论,当出于官府之中。”
陆逊还不太明白纸张和舆论有什么关系,正要请教,太史慈带着几十名百姓来到军前,他们听闻吴侯驾到,箪食壶浆前来相迎。
孙策上前接见众百姓,原来他们是被曹军所逼,无奈逃进深山躲避,有家不敢回,此时听闻吴军到此,才来请求保护。
孙策看着他们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还不忘带着野果和仅剩的粮食来求见,心中愈发怜悯百姓之苦,诸侯们来来去去,生死败亡,受苦的终归还是这些百姓。
这些百姓大多也是年岁较大者,其中一人须发尽白,孙策问道:“老丈多少年纪?”
老者答道:“老朽世代居住内黄,已近百岁。”
孙策叹道:“似尔等土著,世代扎根于此,曹操却强行迁徙,就此
断了根基,于心何忍?”
老者垂泪道:“老朽有子孙八人,三人被曹军掳去,其余藏在黄泽芦苇荡中,才算躲过一劫,听闻吴侯驾到,还请保护我等草民!”
孙策言道:“诸位放心,河北之事,今后就交给我了。”
老者连连点头,叹道:“昔日桓帝时,有黄星见于江、淮之分,辽东人殷馗善晓天文,夜宿于此,对老汉等言道:黄星见于乾象,正照此间。后五十年,当有真人起于淮南之地。
如今算起来,正好整整五十年了,袁本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连年增加赋税,河北百姓无不怨恨,先前曹操北上,我等以为真人已至,都送钱粮资助曹军,却未料反倒招致灾祸。
如今君侯兴仁义之兵,平定江南,百姓称颂,自淮南渡海至青州,曹贼望风而逃,正应当时殷馗之言,草民等总算得偿所愿了。”
孙策笑道:“不想河北百姓,竟知我孙伯符之名,我此番来冀州,定会还河北百姓一片安宁之地。”
这老者姓潘,虽然不是名士,但在内黄一带德高望重,孙策便让他去联络失散逃离各地的百姓,由陆逊负责派兵接应,暂时由城内拨发军粮渡过眼前的难关,再想办
法就近安置。
想不到曹操做事如此决绝,临走时竟然刮地三尺,人口和资源全部搜刮一空,留下五座空城,这烂摊子可不好收拾。
孙策正和庞统商议要减少给曹操的兵粮,忽然前军黄盖派人来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