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80 章 提前诞生的过桥米线(1 / 2)
“吃米线就吃米线,为什么还要叫过桥米线呢?米线和过桥有什么关系呢?这少爷今天真是奇了怪哉?”
看着心急火燎的离开的杨云滇,管家高朗摇了摇头,显得有些不解和迷惑,总觉得今天的少爷有点不寻常,可是那里不对劲又说不上来。
“还好,还好,没事就好,就怕烫坏了这些个老爷们,要是有个三长两短那就麻烦了,搞不好只还会被封店呢。”
“别的不说,这要是第一天开业就被封店,那可就太惨了,可能还要成为笑话了,那就是真的芭比Q了。”
结果等杨云滇气喘吁吁的来到包房,就只见到黔国公沐天波一人,其他人都去解决问题了。
“咦,杨云滇,你怎么跑的这么着急啊,难道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看着满头大汗的杨云滇,沐天波奇怪得很,这可是很少见的情况啊,平时看着这杨云滇都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难得这样不稳重。
“哈哈,国公爷在啊,没事,这不今天要请大家吃‘过桥米线’,我怕出什么事情,就着急忙慌的跑来看看,还好还没开始呢。”
见到小屁孩沐天波问,这里也没有外人,两人都很随意,杨云滇也就说了真话。
“哦,贤侄,什么是‘过桥米线’啊?难道吃这个东西还有什么危险性吗?”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后面响起,却原来是云南府知府王绍旦回来,听了杨云滇的话,就好奇地问道。
“是啊,杨生员,这米线我们都听过,可是为什么要叫‘过桥米线’呢?”
随即那些离开的官员一个个都回来了,听了云南府知府王绍旦的问题,也是接着问道,显然也是有些不太理解的样子。
不仅是不理解,大家还有些奇怪,这杨云滇开业大典,请了这么多的达官贵人,这午餐怎么是小家子气的请大家吃米线呢?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些看官老爷要说了,明末的时候有米线吗?还有这过桥米线不是清朝才有的吗?难道也被你穿越了?
这要说起来,可就冤枉了,事实上,米线在我国是非常著名的,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有米线了。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家庭都会选择把米研制成粉末,然后做成米线来吃,在很多古书文献中都有米线的记载。
尤其是在南宋时期,米线甚为流行,人们将其作为军粮来吃,不仅可以填饱肚子,还能够增强体力。
当然了,过桥米线,那就是杨云滇将他提前问世,也就是在过桥米线之前,这米线还不登大雅之堂,属于普通的食品。
“各位大人,我这小店,主打的就是科举,这过桥米线自然也是和科举有关了,这说起来,其中还有一个温馨的故事。”
“话说,在滇南蒙自县的南湖之中有一小岛,岛上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有一位秀才为了赶考,在此专心攻读。”
“他妻子每天从家给他送米线来,但因他家离岛较远,而且必须走过一道长长的桥方能到达,所以每次送来的米线都凉了。”
“秀才读书刻苦,往往学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饭凉菜,身体日渐不支。”
“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妻子看在眼里,很心疼,思进补之,可是一直没有好的办法。”
杨云滇一开始就将这个后世过桥米线的故事抬了出来,讲述给这帮官僚听,这个故事不错,相信可以打动他们。
“咦,这倒是个问题,杨贤侄,你不说,我都还没想到这个问题,那这个秀才的妻子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聪明人就是厉害,杨云滇一说,云南府知府王绍旦就明白他的意思了,马上知趣地附和道。
“是,知府大人,您听我说,就在某天,妻子感念丈夫读书之苦,就炖了一只又肥又壮的母鸡给丈夫补身子。”
“这鸡炖好后,一层厚厚的黄油覆盖在汤上,又鲜又香。她把鸡肉和鸡汤装入罐中,正准备给丈夫送去,突然晕倒在地。”
“待到醒来,日已偏西,她唯恐饭菜已凉,结果用手摸汤罐还是热烘烘的。”
“于是,她赶快拾起瓦罐,带上米线,穿小道,过长桥,来到丈夫身边,将米线往鸡汤里一烫,随即捞出放到碗中。”
“终于吃到热乎的米线,而且味道鲜美,十分不错,因此秀才吃后十分满意,连连叫好。”
“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
“在这之后,尽管秀才的妻子天天还是要穿小路,过长桥,但因厚厚的油层将汤盖得严严实实,秀才便能顿顿吃上滚热鲜香的米线了。”
“从此之后,这‘过桥米线’”也就因此得名。方法传开后,人们纷纷仿效。这也就是‘过桥米线’的来源和典故了。”
杨云滇笑呵呵地说出了过桥米线的来历,这个故事在后世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不过在这个时代,还是首创,相信还没人听说过。
“妙啊,真是妙,这办法着实不错,按照你这样说,我都有点想要尝尝这过桥米线了。”
这次还是云南府知府王绍旦继续在夸赞着杨云滇的故事和这个所谓的“过桥米线”,来帮着他继续话题,免得杨云滇一个人尬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