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 风里,雨里,我赵刚在这里等着你!(2 / 3)

加入书签

入日本人的手中,生产出来的炮用来对付华夏人。

九一八事变之前,沈阳军工厂共生产出了1200多门各种类型的火炮。

据说当时已经开始批量生产150mm迫击炮和150mm的榴弹炮,此外240mm榴弹炮也在研发之中。

但是九一八之后,沈阳军工厂开始为日军生产武器,抗战时期,日军很多的武器都是从这里出来的。

后来为了摧毁日军的军工补给线,盟军轰炸机轰炸了沈阳军工厂,首任厂长是丁超。

除此之外,杨宇霆也担任过督办。

抗战时期,汉阳造步枪十分的出名,当年华夏仿制德式1888式步枪,造出了汉阳造,汉阳军工厂的规模很大,主要是以生产步枪和轻机枪为主,火炮的生产很少量。

20多年的时间内,一共生产了200多猛山地炮,武汉会战后,汉阳军工厂向西南地区迁移,由于装备散落等原因,汉阳军工厂迁移后,还是以生产枪械为主。

江南军工厂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一个分厂,是晚清时期华夏最重要的军工厂,在建成之后的第一年就造出了4门开花炮,之后随着不断的扩大。

每年制造1600杆快利步枪,130万发快利步枪子弹,2000余枚地雷等。

但是在1932年淞沪抗战后,江南军工厂停产,各种器械被分散到了其他军工厂。

江南军工厂的火炮生产能力有限,主要生产一些山地炮,但是抗战时期性能已经落伍。

太原军工厂是阎锡山开办的,生产能力不如沈阳兵工厂,基本上都是野战炮和山地炮,每年生产200多门,最大口径105mm。

从建立到抗战爆发,太原军工厂一共生产了2300多门中等口径火炮。

抗战期间,因为美军的攻打,所以太原军工厂仅仅撤离了部分,大部分机械没有来得及撤离,搬到了陕西省境内,这个时候虽然能够继续生产武器,但是主要以枪械为主,丧失了生产火炮的能力,之后逐渐没落。

广东兵工厂建造时期投资了1100万元,规模很大,各种设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生产能力仅次于沈阳军工厂,但是后来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1933年的时候,一个月能生产75野炮9门,75步兵榴弹炮9门,105榴弹炮5门。

抗战时期,华夏的火炮资源很少,主要是没有各种合格的钢铁,后来除了迫击炮外,军工厂生产的火炮数量十分的少,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只能从外国进口。

对于华夏的这种困境,赵刚现在也是无能为力,更加长远的打算,现在肯定是实现不了的,只能顾及到眼下。

“老李啊现在想要大规模量产武器装备,最受到制约的还是在钢铁上。如果能够寻找到合适的铁矿,那将会是在原材料上面的极大补充。”

“以我的了解。日本对钢材的需求在1931年时仅为172万吨左右,1933年即达创纪录的276万7千吨,1936年更上升到432万8千吨。”

“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当华夏的钢铁企业处于生不如死的状态时,日本的同行们已经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在如此巨大的差异面前,怎么能让日本人止住侵华的脚步那?日本人自然是越走越远,最终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赵刚重重的叹了一口气。

“自从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华夏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战场直接摆到自家的院子里,刚一开局又被对手切断了海上交通线。”

“对于华夏钢铁企业而言,虽然因中外交通的断决,国外钢铁产品来源中断,不再存在竞争问题,然而麻烦反而更大,随着日军的逼近,企业已陷入绝境。”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平津地区的同时,也将包括石景山钢铁厂、龙烟铁矿及已开采的30万吨铁矿石一起占为已有。”

“日军攻占山西之后,又占领了山西阳泉铁厂,太原铁厂等企业。日本人占领这些企业之后,马上开始谋划让企业恢复生产,以达掠取资源之目的。”

“这与日本钢铁工业的特殊情况是分不开的,日本自身缺少铁矿,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为了节约成本,日本又喜欢进口生铁或者废钢铁用于炼钢。同时,也进口粗钢,用于轧制钢材。”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畸形的生产结构。钢材大于粗钢,粗钢又多于生铁,生铁又大大超过铁矿石,因此日本对于铁矿石,生铁,甚至粗钢都有相当大的需求,自然对于如何掠夺资源丰富的华夏,以满足其需求的事情充满了热情。”

“现在日本在抗战期间,在华北地区正大肆掠夺成千上万吨的铁矿石,除了供应日本本土外,也供应东北的日本钢铁厂,还有一部分直接就地进行冶炼。”

“用咱们华夏人创办的石景山钢铁厂、山西阳泉铁厂、太原铁厂,以华夏的铁矿石与煤炭为原料,为制造屠杀中国人民的武器提供钢铁原料,此为华夏人之大耻也!”

赵刚的语气愈加气愤起来!

“当华夏北方的钢铁企业被日军侵占之时,华夏南方的钢铁企业为了避免同样的命运不得不纷纷内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