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 西南风2级!针对性极强作战法!(3 / 3)

加入书签

极研发化学武器的同时,日本非常注重培养配套人才。

1933年,日本陆军秘密成立了专门训练从事化学战人员的习志野学校。

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这所学校共培养了近4万名军人,其中绝大多数都成为日本军队中化学战的骨干人员。

除了培养专门的化学战人才外,日军还在部队中对士兵进行有关化学武器的使用及防护训练。

从一战结束到七七事变短短的二十年间,日本已经建立了包括研究、生产、训练和作战等一整套进行化学战的体系。

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日军便违背国际法,肆无忌惮地把罪恶的化学武器用于侵略战争中,投向了华夏的土地。

实施化学战的区域,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等广大沦陷区。

日军化学战的毒手,除了战场之上,还伸向了广大的无辜的普通百姓。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就急不可耐的要运用化学武器。

1937年7月27日,天皇的弟弟、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向华夏派遣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了“可在适当时机使用催泪筒”的命令。

基于现有资料的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日本大本营就运用化学武器而向各部队发出的指示,至少在15次以上。

日军化学战首先在淞沪战场和华北战场拉开序幕。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迅速灭亡中国但中国军民的顽强反抗,不仅打破了日军的计划,还使日军损失惨重。

为了减少伤亡并重新掌控局势,日军奉命在华北和上海投放化学武器。

1937年9月,日军在河北固安,10月在晋北,连续使用催泪瓦斯。

淞沪战役期间,日军则在江苏、上海等地施放催泪瓦斯、芥子气弹、燃烧弹等武器。

由于华夏军队防化手段十分落后,日军在中国战场初期试验性的化学战无疑取得了极好的战略效果。

随着战争变得更加激烈,日军对化学武器的适用范围和规模逐渐扩大。

日军不仅在主动进攻中使用化学武器,即便在突围、撤退等战局不利的时候,同样使用化学武器扭转局势。

因此,日军把化学武器称作“决胜瓦斯”。

1938年,在台儿庄战役、安庆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日军都大规模地使用毒气,毒气的毒性也逐步升级。

从催泪瓦斯到喷嚏性毒剂到芥子气到鲁易氏气。

1938年9月这一个月期间,日军在长江两岸赣北、鄂东、皖西、豫南各重要战场使用毒气达60余次之多,造成华夏军民大量死伤。

武汉会战展开后,日军的化学武器使用更加系统化。

武汉会战之后,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重点,转向了华北。

面对华北地区出没诡异的八路游击军,日军感到毒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武器。

在晋冀鲁豫的广大地区,山西是日军使用毒气时间最长的地方,种类和次数也是最多。

在日军使用化学武器以后,国民政府也开始研发配备防毒装备,但数量极为有限,远远不够应付日军广泛的毒气攻击。

因此华夏军队面对突如其来的毒气攻击,往往措手不及,损失惨重,甚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而八路军的防化能力就更弱了,面对毒气攻击时损失更加惨重!

不仅普通士兵,就连高级指挥官如386旅旅长陈庚也曾经中毒!

日军不仅在战场上使用化学武器,而且还对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实施残酷的毒杀!

战场上有血的法则,华夏同样也流传着一句古话。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面对着闯入家园之中穷凶极恶的歹徒,386旅独立团不介意用他们同样的方式狠狠地进行回敬!

一场不一样的李家坡之战。

自此拉开序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