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榆林兵工厂兴建,筱冢义男的困局。(2 / 4)
与雷管卡合。
在结合部涂密封胶防潮隔火,发火头药剂用硫氰酸铅取代雷汞,同时严格控制生产工艺,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早炸和易受潮的问题。
它的主要优点是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便于大批量生产。
缺点是全弹质量过大,体积过大,破片数量较少。
67式木柄手榴弹采用铸铁弹体,全弹质量600g,弹径48mm,全弹长204mm,主装药为38gTNT,可产生70~110个破片,杀伤半径7m,破片离炸点80m以外仍有杀伤威力。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63式手榴弹批量生产是不得已的
独立团现在所掌控资源和人力极为充沛,尤其是67式木柄手榴弹的安全性极好,自然成为了当下的生产首选。
有了大量的钢铁供应,地雷的也完全不用像以往那样用威力弱小的石雷所代替,除了边区的5斤雷以外,国军60公斤的重雷也投入了生产。
在抗战开始时。
大部分地雷型号已经过时,能够投入实战的制式地雷仅剩两种,大的直径达37厘米,重50公斤。
小的直径为28厘米,重30公斤。
这些大型地雷在对日作战中威力惊人,在破坏敌交通工具和公路运输时更是表现不俗。
但是。
在敌后战场活跃的八路军却没有使用这些地雷,因为所用的材料太多了!
经过军工部门甚至专门进行技术攻关,对地雷进行了减肥,将所生产地雷的重量压缩至5斤,也就是敌后抗曰军民俗称的5斤雷。
实际上。
八路军最初生产的地雷没有这么小,其全重也达到10公斤。
因为这款地雷是仿制的晋造地雷,也就是山西王阎锡山在其太原兵工厂生产的产品。
考虑到山西多山地的特点,太原兵工厂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地雷都型号偏小,最大的也不过20公斤。
1939年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开始研制地雷时,由于拿不准适宜的装药量,因此参考了晋造小型地雷的设计,将地雷全重设定在10公斤,虽然也威力较大,但在敌后游击战争中稍显太重,携带不便。
当时。
八路军还未建立起成规模的火药生产线,但手榴弹、迫击炮弹等生产需求又很大,实在没有太多炸药填充10公斤重的地雷,毕竟1枚这么重的地雷所消耗的火药,足够填充至少10枚手榴弹。
同时。
10公斤地雷巨大的体积,也使得铸造工艺费时费力,往往制作一枚这样的地雷,就要耗5个工时,实在没有生产手榴弹划算。
考虑到前线指战员的需要和军工生产的实际,八路军总部军工部最终决定将制式地雷全重减为5斤。
如此一来,生产的地雷不仅便于携带,还价格低廉、容易生产,每个仅耗1.25个工时。
更重要的是。
这种5斤雷对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要求大大降低,各军分区甚至各县自行设立的炸弹厂就可大量生产。
不仅可以让军工部直属各厂可以集中炮弹、掷弹筒等技术要求较高的武器装备,也让地雷的使用更加广泛。
很快,这种5斤雷开始全面扩到全军,逐渐扩展到华北各抗日根据地。
榆林兵工厂此刻建设起来生产的地雷,便优先120师,源源不断地送到太原周边前沿阵地之中,成为封锁太原日军的利器。
有了赵刚的参与,八路军传统的黑火药地雷也升级为黄色高爆炸药,威力比常规制式地雷足足大上三倍!
“生产线环节还需要进行进一步优化。”
赵刚在兵工厂车间对战士与工人们进行着指导。
“生产管制运作,相互配合,避免等待,争取达到无缝连接。”
“兵工厂自接单后,要动员全体人员对所安排的计划要全力完成,确保物料的及时保量来供应生产。”
“在运送物料时要及时准确,把多余的物料放到临时仓,避免阻碍换线时的生产进程……”
因为受到设备限制原因,独立团目前所能够达到的极限生产能力有限。
按照贺龙师长的经验来看,每天能生产出土造手榴弹数量大概是每名士兵20枚。
在加上地雷生产。
以目前兵工厂200人的规模,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战士全都参与到直接生产中,所以估算着一天能造出来2000枚手榴弹与300枚地雷就算不错的。
然而。
通过赵刚的一番精化生产后,父亲所有的配件全都以流水线方式进行生产,物资物料的运送更是非常有章程,行行有条,使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没错。
赵刚正是将企业生产管理的一套理论,直接搬到了兵工厂建设之中。
用这一套理论作用在实践上,让整套工作流程直接效率提升了整整200%多!
效率的提升,让榆林兵工厂的生产也达到了日产6000多枚手榴弹,1000枚不同型号的地雷!
没错!
正是日产量!
以榆林兵工厂的产量,只需要一天时间就可以生产出,一个团在战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