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 二见扫地僧(中)(1 / 2)
尘埃本是扫不尽的,所以我不扫,这便不是尘了。
这句话听起来十分悖理,但是仔细想想,它讲述的却不是寻常意义上的道理,而是一种从世界与生活当中才能领悟出的心境。
这与“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禅理便有不同,李不负想了想,揣测扫地僧所学的禅道应不是学仿神秀禅师之道,而是得传自六祖慧能了。
李不负思索半天,问了一句:“前辈,‘少林七十二绝技’,样样皆是武功绝学,不知您精通多少门?”
传闻之中,少林七十二绝技并无后世僧人能够全部学会。其难处便正是在于每一门绝技的内功用劲之法并不相同,你学了其中一门柔和的武学,便难以习得另一门霸道的武学,这在少林寺的一代接着一代传授弟子武功时,都会讲的明白。
这也是少林寺中人人皆知的常理。
而李不负也很好奇,扫地僧到底能不能打破这项约定俗成的“规矩”。
扫地僧缓缓说道:“少林绝技,分体用二道,少林七十二绝技中学了一样‘般若掌’,便很难学得另外一样‘大金刚拳法’,只因这些劲力之间互不相容,体用之道,共成一体,若强行去练,劲力难免互相冲突。虽然内功境界高强者,可凭借其精深的内力暂时压下,然而久而修习之,却有大碍,只以高深的佛法修为化解,方可无患。”
他说完之后,又道:“不研佛法,偏痴武道,本非佛门弟子该为。所以少林七十二绝技,我其实一门都没有认真修炼过。”
李不负惊讶道:“一门都没有练过?”他转而一想,突然道:“可我上次不是见您使出过一招般若掌中的‘一空到底’么?”
李不负心中暗道:“你只会那一招般若掌,居然还来指点我,这倒是奇事了。”
扫地僧似知李不负心中所想,于是走到一旁书架,随手翻开一本秘笈,上面写的乃是《大智无定指法》。
他看了半晌,忽道:“这门指法,应当是如此用的。”
嗤!
扫地僧伸出手掌,接连弹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风拂过,吹至远处,一面书架上忽有一本《入道四行经》受风一扬,翻开数页,在光下隐隐可见得上面写着:
“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止想无求。经曰:有求皆苦,无求即乐。”
李不负微微一惊,令他感到讶异的倒不是扫地僧将指风控制得极好,只掀动书页,却不伤书身;而是扫地僧只翻了一遍《大智无定指法》,便立刻可以用出,这简直闻所未闻了。
李不负道:“前辈,你以前从没看过这门指法?”
扫地僧道:“自然是看过的。却没有练过。”
李不负舒了口气,说道:“原来如此。敢问前辈为何不练?”
扫地僧笑道:“你初来时,为何不将藏经阁内的尘埃都扫一扫?”
李不负无言以对。
扫地僧接着道:“我之所以观看这些武学,乃是体悟这些佛门武学中蕴含的佛理,至于这门武学本身如何,那却不甚重要了。”
李不负不再追问。
他认为扫地僧是有资格说这番话的人,因为这“少林七十二绝技”并非由达摩祖师一人所创,有许多是后世僧人穷尽一生之心血。只是这些后世的高僧武功也未必及得上扫地僧,他们的武学,扫地僧自然没必要去学了。
扫地僧大有深意地道:“武功之途本是如此。兴至而学,从心而练,方可有所大成。修佛之人便学佛门武功。像那位慕容博老施主,他不修佛,学少林武功无益反害,学得愈精,戾气愈深罢了。”
“若我所料不差,那位慕容博老施主,每日均要承受阳白、廉泉、风府三处穴道的针刺之苦。此时尚平,待再过两年,他的病痛一日发作三次,每次均如万针攒刺,那份苦楚,我等常人却是想象不到的了。”
李不负心中一动。
——他记起当初在太湖上,他与慕容博同乘船出湖,那慕容博疼痛突发,难以忍耐,好在李不负记起扫地僧与他的化解恩怨之说,放了他一马,否则慕容博的尸身恐怕已早沉于太湖之底。
那时他以为是慕容博的旧伤发作,现在看来应当原是扫地僧所说的“未以佛法消解戾气”之故。
李不负暗暗思考,心念百转,竟一时升起无数感慨。
藏经阁中顿时又沉默下来。
只剩万千尘粒,迎着日光,在空中浮浮沉沉,随意流动。
尘埃密布,各流其形,竟也似一个又一个的微尘世界。
过了很久,李不负都没有再开口。
扫地僧又道:“你若要我指点,我倒是可以与你讲许多。”
“入宗师后,对应内功与招法的第二重境界,分别是‘任督境’、‘无招境’。你正在此境,俱已领悟,我不须再提。”
“而第三重境界,便是‘入神坐照境’,与‘心中无物境’。”
“所谓入神坐照,须得人完全放松,天人合一,神游空中,坐照己身。内力于若即若离之间,用时方动,不用便无。”
“而心中无物,用刀者心中无刀,用剑者心中无剑。无刀剑即无求之于刀剑。无求之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