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冬至(2 / 6)

加入书签

各国兼并到一定程度时,这些新晋国主就必须接受粱帝国的册封,若这些新晋贵族们能够甘心奉命,那么梁帝国就会划定他们现有疆域的明确边境,限制他们继续兼并。从此后,凡有哪国敢逾越大梁划下疆域的,大梁边军便会出重兵一击而灭,而且是灭国灭种!然后再册封其本国德高望众的人成为新的国主。如此下来只用了几年时间,杨行举真的就彻底解决了周边小国存在了多年的纷争问题,而大梁也因此顺理成章的成了全天下名义上的共主,威名也一度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如果大梁帝国能够延续这样的强劲的发展态势,相信不用多久就必然会成为这些藩属小国真正意义上的共主,或是他们口中的圣天子。但世间所有事都存在有太多的变数。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讲的就是一家之运的盛极而衰。试想一家之运尚且是如此,更何况一国之运?于是大粱帝国的鼎盛景象,很快如昙花一现般随着杨行举的猝然离世而土崩瓦解,属于梁帝国一段新的动荡时期也徐徐的拉开了帷幕!

其实对与杨行举这些年的身体状况,满朝文武都是心知肚明。杨行举有四个皇子,除了大皇子不幸早夭外,其余三子均已成年。四皇子悯王杨凤元此时还领着皇城九门总镇的职务,其余两位皇子中,二皇子隋王杨凤南则作为北镇的总镇,常年镇守着日益强大的沙池国边境;而那个在旁人眼中的闲散王爷三皇子齐王杨凤和,其实还有个不为人知的身份,那就是掌管着一支单属于杨行举的秘密武装:内控府。

内控府的设立是在杨行举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小国间的攻伐兼并的问题后,在他的直接授意成立的。那段时间里,杨行举逐渐意识到随着周边国家的悄然崛起,大梁作为共主所面临的挑战势必不断增加,加之几次用兵后的灭国行动,使得一些被灭势力留下的死士也在暗中对杨行举的安全造成了威胁。面对这种情况,以前负责情报的密营卫,由于职过于权单一,显然已经不能胜任眼下日益复杂的环境。更主要的是,随着杨行举身体的形势每况愈下,他能敏锐的觉察到朝堂上各个势力之间蠢蠢欲动的暗流。鉴于当前形势所迫,杨行举亟需一个能够涵盖几乎大梁帝国及周边各国的新的情报体系及护卫系统,于是内控府的“四司一卫”便应运而生了。

总的来说内控府“四司一卫”的设置无论是在构成还是在分类显然要比之前的密营更加的细化。首先是鹤鸣司,其意取自“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用以查缉大梁境内各州、郡的实时情状,监督三司处置,随时查漏补缺。无论是藩王府治或者民风民舆都在凤鸣司的查察范围之内,其管辖范围和内容也四司之中最广的;其次是虎藏司,取义为“虎帐夜谈兵”,主要着力点在将所司密使隐藏于各州边军、府军及禁军之中,用以勘查各州总镇将官及各级将领的行迹;第三是鹤迎司,取义为“青鹤迎人至,山花拂酒来”,着眼于大梁与各国边境的商业领域,以自营或入股的方式渗透进酒楼茶肆中,于一众酒鬼清客中截取重要情报。

最后一司就是内控府中最神秘的龙隐司,取义于“龙行踏绛气,天半语相闻”。这一司之所以说神秘,是因为其主要潜踪于下至各州府上至朝堂上的大小官员,也就是说龙隐司的部从与其他司有所不同,他们不是一般的密使,而是各个身负功名之人!他们既有可能是县中差役也有可能是朝中三品!而龙隐司的第一任总镇,便是身为奉天阁阁部总署的冷鸣山。

除了以上四司之外,内控府还专门成立独立于大梁军镇之外的飞鸽传书系统。这就是所谓的“一营”——密鸢营。所有凡四司通传回内控府的机要讯息,都必须通过密鸢营所训练的鸽子进行,而也正是密鸢营的存在,才使得内控府各司的紧急军务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任何纰漏。而四司一营所归属的内控府总镇,就是这个看似无官一身轻的”闲散王爷“:杨凤和。

而就在内控府成立的前十年中,内控府各司果然牢牢控制住了边境和朝堂上所显现出来的各种诡谲态势,他们查究官吏结党,惩治徇私贪腐的手段也死死压制住朝中各派系间的试探与勾连,让整个大梁朝廷上下清明,重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就在齐王掌管的内控府声势逐渐壮大的同时,回过神来的悯王杨凤元等也立刻视齐王及他掌管的内控府为眼中钉肉中刺了。而此时老皇帝杨行举也近乎到了油尽灯枯的阶段,当初那个英明神武的“知人任用”、“从善如流”的仁君本色已已消磨殆尽,开始变得疑神疑鬼和风声鹤唳起来。就在这个****,身为杨行举最信任的人的奉天阁阁部总署冷鸣山却犯了个致命的错误,或者说也是他作为阁部总署不得不发起的廷议:请封太子!

然而这个几乎是每个即将濒死的帝王最大的逆鳞,杨行举此时也不例外。于是他在大朝会上嘶声痛骂了犯颜直谏的冷鸣山后,当场罢免了起奉天阁阁部总署的职务,只留下个空爵位将他打发到了太学养老去了。而当日恰逢齐王同殿议事,见自己的老师被褫夺了官职,便急忙想上前求情,不曾想却被身边的杨凤元伸脚绊倒,自己一头撞在了奉天阁的柱子上,一时间鲜血直流,也因此触犯了朝堂之上的大忌讳,杨行举急怒之下不由分说,将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