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9 唐烎观察日志2(1 / 2)

加入书签

“我看到除了棉纺、麻纺,好像还有别的纺织材料加工?”

“葛麻都有,毕竟要保证穿衣也难,现在冬夏两季的鞋子,主要就是靠芦苇、竹子、藤条来减少棉麻的消耗。”

“嗯,不错。难怪总觉得街上行人的鞋子都奇奇怪怪的。”

唐烎没见过芦鞋,也是第一次知道芦苇还有这种作用。

实际上“劳人党”组织了一场“纺织品研发大会战”,也就是那个时侯,很多失业或者失势的原轻工业从业人员,如管理层、研发层人员,进入到了湖南、江西。

古老的葛藤也被进一步加工,当引燃物的芦苇也在大量沼泽地被人为种植。

同时山地畜牧业也是这时候开发的,每个山村都有一定的绵羊数量,不求多,但求广。

因为一个地方太集中的话,本地村落是很难供养起太多的绵羊。

一个五十户家庭的乡村,“劳人党”给的封顶指标就是五十只羊,实际上普遍就是十只八只左右。

少是少了些,凑一个乡也是有两三百只,第一年可能不够用,第二年就勉勉强强有了库存。。

等到第三年,饲料钱也能攒一些出来,因为同期的大豆、黑豆库存有了。

所以毛纺工业的背后,一定有畜牧业、饲料业、种植业的支撑,没有这些,毛纺工业是不会凭空冒出来的。

最重要的一点,“劳人党”基本上失去了从外部进口原材料的能力,唯一吊着的贸易通道,还是“武广线”,基本不存在海量的羊毛进入湖南、江西。

本地区的农村,是唯一可以依靠的蓄水池。

农民几乎承担了百分之七八十的压力, 来为“劳人党”的大多数事业撑起一片天。

唐烎在城郊随便走了走,便能察觉到其中的微妙变化, 在他看来, 巴陵县的农民应该是不满的, 至少也不会快乐。

然而并非如此,城郊的小农, 恰恰反而很有干劲。

究其原因,说出来让唐烎有些瞠目结舌。

原来,以前农民想要肥田, 除了河道清淤顺便把河泥肥田之外,大多数时候主要靠人畜粪尿。

非大户和豪门,是用不起化肥的。

而人畜粪尿的收集,是衙门的承包制, 这就导致想要获得人畜粪尿,不是说找个厕所就能开捞。

承包“夜香”的单位, 是县城的卫生局, 而卫生局在这一项公共事业上, 是设置有一个主任四个副主任的。

一正四副,差不多分管了整个县城的东西南北加外围,但是五个主任不可能自己去掏粪、捡屎,他们个人掏钱,再雇佣几十个上百个工人, 就形成了常见的“倒夜香”班组。

而这些班组, 也并非都是普通人可以上岗的,没关系也不行, 有关系之后, 就有了新的一层转包。

也就形成了最底层的“粪霸”,这些“粪霸”, 通常都是各个乡村的掮客,只是没有那么高大上,干的是屎里淘金的活儿。

但的确来钱快, 因为靠近县城的郊区农村,普遍农民还是有一些结余的,再加上进城务工,余钱剩米要比山村高得多,所以从“粪霸”那里购买人畜粪尿, 也就是比较常见的事情。

从这里不难看出, 层层加码之后,几乎就是乡村的一部分农民,而且不是全部农民,供养起了一个数百人规模的部门,而这个部门,在朝廷的编制中,只有五个人是有编制的。

现在却有了极大的变化,农事指导有专门的农技员,同时土地所有权被重新确立之后,小农拥有的土地使用权数量是增加的。

至少从眼门前的收益上来看,一户人家多两亩地出来,那就是差不多一千斤左右的粮食产出。

这年头,有了一千斤稻谷,全家一年的口粮还有得剩。

所以,多出来的产出,除开“公粮”,还有“劳人党”借的,基本上全家吃饱是绝对没问题。

吃好可能难一点,但现在能够吃饱,就是极为了不起的事情。

而且是敞开了吃。

只要对“劳人党”有信心,那么大多数小农,把家里的余钱剩米都借出去,借给“劳人党”,都是心甘情愿的,甚至唐烎随便走访的几个村落,规模虽然不大,但是普遍借给“劳人党”的粮食,都是五六千斤甚至一两万斤。

民心这种东西,以前唐烎是完全不信的。

当然, 如果帝国是隋朝那种老旧帝国,他相信镇压瓦岗是个麻烦事。

可帝国不是老旧帝国,有着飞艇、装甲车、火车、机关枪、大炮、铁甲战舰……

所以,民心的份量, 在绝对的武力优势面前,不值一哂。

可是现在,即便只是走马观花,唐烎也得承认,民心这种东西,一旦双方的力量没有层次上的差距,只有数量上的分别,那么,民心就开始左右着强弱变化。

从县城到乡村,从工厂到农田,从公路到港口,唐烎的这次湘北地区考察,看到的一幕幕其实很平常,并不起眼。

只不过以往的平常,只局限在一小部分人口,现在却是扩大了几十倍几百倍,受惠的总人口在极大增加。

那么毫无疑问,当“地上魔都”用大型货车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