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冢虎之谋,引蛇出洞(1 / 2)
赵云率荆州兵马,攻打南阳数日,不克。
徐晃也是有名的老将,自然不会给赵云机会。
战争打到如此地步,基本上都是在比拼国力。
双方都在竭尽所能。
真正的突破口,刘禅认为不在南阳,兖州也很难。
司马懿心思缜密,不会留下任何破绽。
他坚守的城池,刘禅真的不想攻打,他已经能够预料到损兵折将的场景。
因此。
刘禅下令,打造船只,做出渡河作战的姿态。
洛阳距离邺城,只有河内之隔。
只要汉军有攻打河内的迹象,那么司马懿必然会采取行动。
毕竟邺城是魏国国都,和“围魏救赵”的道理相似。
无论如何,司马懿都是需要救援的。哪怕河内的魏军,足够抵挡汉军。
司马懿也必须采取行动!
否则曹叡怎么看他?
刘禅等的,就是司马懿采取行动。
他窝在兖州,又怎么会给刘禅机会。
只要司马懿的部队动弹起来,刘禅才能针对南阳,采取措施。
于是。
军中匠人,昼夜不停地打造船只,准备渡河。
魏国斥候,自然掌握这个重要的情报。
邺城震恐!
汉军掌控了洛阳,也就掌控了黄河上游。
通过大河,他们可以北上攻打河内、邺城,亦或者顺流直下,攻打兖州东郡等地。
这是重要的战略要地!
秦、汉都是由西向东征讨,逐渐一统。正是因为占据了长安、洛阳后,选择也就多了起来。
从洛阳地区出兵,可以攻打多个地区,但外边的军队,却很难攻打进来。
毕竟各种关口的防御能力,都很不错。
魏国,已经彻底陷入被动!
曹叡失去了大片的税收领地,国力也在逐渐地衰退。
此消彼长之下,邺城越来越危急。
他只好调动曹真的兵马,走出并州,防御河内。
“大魏……怎么突然就如此了?”
曹叡百思不得其解。
张郃已经战死了,他没办法问责。
至于郭淮,仍然关押着。
曹叡很想杀人,但为了军心,他忍住了。
现在杀人,也是无济于事。
“能否将江淮地区的军队,调遣至陈留?”王朗建议道。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拯救魏国了。
但曹叡坚决否定了这样的提议。
为何?
此前夏侯霸已经率领部分江淮的军队,退往陈留。
这时候再抽调江淮地区的军队,局势一定会糜烂。
寿春已经丢了!
这也是战略要地。
可以说,合肥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寿春。
现在江东占据了寿春,如果魏军没有足够的军队进行限制。
孙权可以通过寿春,东进攻打广陵,西进攻打汝南、陈郡,北上豫州、徐州。
到时候魏军防守哪里?
如何抽调军队,防守这些地区?
魏国的兵力,就会分散到各地,各自为战。
这是兵家大忌!
因此,魏国只能在江淮地区,驻扎足够的兵力,将孙权抵在寿春。
放孙权出来,后果不堪设想,和丢失洛阳差不多!
曹叡思绪翻涌,最终将希望寄托在司马懿身上。
而司马懿也没有让曹叡失望!
他提出了破局的战略,诱敌深入!
“蜀军正筹备攻打邺城,他们需要筹备数量足够的船只。”
“河内守军,再加上曹真的五万骑兵,已经让邺城立于不败之地。”
“我军继续北上,坚守邺城,没有任何意义。攻打洛阳,也很难有结果。”
司马懿召集军议,与夏侯霸、邓艾等讨论当前的局势。
“魏国要摆脱如此困境,必须做出抉择,方向一定要明确。”
“蜀中、江东联军,兵势分散,这就是我军的机会。”
“如若继续守着洛阳,只会陷入刘禅的节奏中,被他牵着鼻子走。”
说到这里,司马懿停顿了半晌,留给众将思索的时间。
“因此,老夫决定以宛城、寿春,作为突破点,拒绝与刘禅在此对峙。”
“攻打宛城的赵云,有十万军势,只要我军与宛城守军配合,即可形成碾压。”
夏侯霸眼前一亮,似捕捉到了什么重要的讯息。
“倘若荆州军主将是关羽,此计或许可成。”
“赵云为将,极其谨慎,我军选择他为目标,很可能被拖延住。”
“因此,我军的目标不能寄托在赵云的决策错误上。”
司马懿侃侃而谈,思路非常清晰。
“孙权镇守寿春,被攻打了将近一年,心中憋屈。”
“刘禅率领蜀军,高歌勐进,连夺数城,恐怕早已让孙权心生不满。”
“只要我军解除合围,他一定会寻找机会出兵,攻略四方。”
寿春的地理位置,太好了。
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因此决定以此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