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少年(1 / 2)

加入书签

云房内。

王重阳和石之轩两人相对而坐。

对于王重阳的武学修为。

石之轩心中也是非常钦佩,在他毕生所见的人当中,修为比王重阳高的几乎没有,就连宁道奇也不行。

十五年前。

石之轩和宁道奇有过三次交手。

前两次都是以平局收场。

第三次交手,石之轩正值心神丧乱,心灵出现破绽,武功也大打折扣,不死印法难以生死互济,圆转如意,所以被宁道奇胜了一手。

石之轩对此颇为不服。

其实真格论起来,他的武学修为就算比不上宁道奇,相差的也绝对不远。

仅是一线之隔。

而且凭借不死印法的生死流转,交起手来,宁道奇也别想胜过他。

但在王重阳面前,他却隐有一种高山仰止之感,虽然那可能只是一种错觉。

但石之轩可以确认,要是继续动手的话,他绝不是王重阳的对手。

除非他能补全自身心灵破绽,将不死幻真正完善融一。

两人都是武学大家,而且除此之外,他的另一个身份,也和王重阳有很多共同语言,颇有相见恨晚之意。

石之轩以裴矩之名进入朝堂,亲手辅佐杨坚创立了大隋,又献计分化了突厥势力,使得本来强横的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对中原的威胁大为削弱。

一番畅谈之后。

石之轩突然问道:“道兄对当今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天下大势……”

王重阳淡笑道:“贫道不过是山野之人,对这天下大势了解甚少,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大隋所剩时日无多了。”

不管是根据现有的大势来看,还是早知历史轨迹,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大隋如今已然是日落西山,各地枭雄并起,大隋却只能偏安一隅,无力平叛。

若不是杨广始终仍控制着京师大兴,东都洛阳,和濒海的江都这三个最重要的战略重镇,大隋只怕早就亡国了。

岂料石之轩闻言,却面色凝重的摇了摇头:

“世人皆言杨广昏聩无道,起初就连石某也是如此认为,可现在我却怀疑,杨广这些荒诞的行为,都是在刻意掩人耳目,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对大隋怀有不臣之心的人。”

顿了片刻,石之轩继续道:“就像是当年的杨玄感,趁杨广征讨辽东的时候,兴兵作乱,结果被杨广亲手格杀。”

王重阳闻言,也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杨广如今虽然横行暴掠,可初登基的时候,所颁布的诸多政策,确是利国利民的大计。

比如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运河疏浚贯穿,又营建东都洛阳,改州为郡,依古式改正度量衡……

在军事上,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

只是如民间百姓所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多年来,杨广为了建都筑河,征讨外敌,横征暴敛,早已失了民心。

然而,他的那些举措却对后世有着很大的裨益。

可以这么说,不论日后谁得到天下,都会享受到杨广的建设成果,只要在管治上不失民心,那么将会盛世可期。

石之轩又道:“而且杨广的武功也是深不可测,无意间透露出的几分气息,就连石某*也为之心惊。”

“杨广的武功很高吗?”

听到这番话,王重阳不由开口问道。

石之轩的武功放眼当世,不说无敌天下,但是能与他相比的人也屈指可数,能让他称之为深不可测的存在,着实是不多。

“比石某只高不低,宇文阀的那些蠢才,以为自己能将杨广耍的团团转,殊不知自己才是被人耍的那个。”

说着,石之轩嘴角露出一丝讥讽,道:“像杨素父子是何等人物,连他们都死在了杨广手里,仅凭宇文伤和宇文化及,又如何能与杨广抗衡,无非就是自寻死路罢了。”

“现在之所以留着他们,想来也是想利用他们,找出杨素所遗留的宝藏下落。”

王重阳目光微凝,他来到这个世界后,没少听人说起过杨素,还有他留下那些宝藏的事情。

此人乃是文帝当政时最有影响力的权臣,凭着南征北讨,战无不胜的军威,而功高震主,深受文帝猜忌。

不过,杨素本身亦非易与之辈,武功之高当世少有,他知道文帝对他猜忌甚多,于是便密谋作反,屯积了大量兵器粮草和财富,藏于隐秘之地,世人皆称其为杨公宝藏。

可惜未等起兵,文帝便暴病而死。

后来杨广登基,杨素於大业二年,突染风寒,不治而亡。

杨广一夜之间,尽诛其党羽,却始终没找到杨素的宝库。

自此江湖上便有传言,谁能寻获得“杨公宝藏”,就可一统天下,成为九五至尊。

可如今听石之轩这么一说。

杨素之死似乎另有内情。

“杨素的内外功都已臻达巅峰,已致百病不生的境界,区区一场风寒,又怎么能夺走他的性命,那是杨广为了永绝后患,亲自入府将其格杀。”

石之轩微微摇头,道出了昔年的往事。

就在这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