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朝廷的重视(1 / 2)
看着朝廷公文中对诚运投递的态度,顾林差点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怎么会这样?
其实,皇帝还是很看重他的,京城官员并非只带来一份朝廷议定的公文,另外还有一份书信,是皇帝亲笔写给他的。
信中,皇帝首先肯定了他对天下安定的挂怀,然后简单解释了投递行能给予百姓的便利,还有信息流通对南北商贸的重要作用。
最后,皇帝很贴心的关心了他的家事,叮嘱他不必因投递行的去留,造成他们父子关系不和。
这话说的,特么皇帝越来越不直爽了啊!
顾林不是没脑子的人,据他猜测,皇帝大概从他的书信中看出,他和顾天成父子两人的关系已经无法调和。
所以才敢让诚运投递继续经营。
诚运投递那个女子,嗯,就是袁冬初,她应该没有虚言。
信息流通大概对贸易繁荣真有作用。于是,皇帝和一干大臣商量之后,认为诚运投递绝无可能和他同流合污,得出可以继续经营的结论。
这中间起关键作用的人,顾林第一个便想到了姜知几。
姜成华仅凭顾天成的一个口信,就能从京城赶来通州,可见他们关系匪浅。
如果顾天成指使姜成华求助姜知几。
而姜知几确定投递业于商贸发展有益,更能扶持一个能和他为敌的民间势力。
结果那还用说?姜知几一定会尽心竭力的玉成此事。
顾林暗叹一声,顾天成那个混账搞出来的事端,被和他敌对的官员利用了一个彻底。
他还没想到漕运这么重要的事情,但京城有了这样的态度,诚运投递的经营阻力定然大大减小。
顾天成的河运行,一定会顺势崛起。大河那么多货运船只,或者真就被他整合,经营出一个庞大的团队。
顾林只要想想那个结果,就觉得莫名窝囊。
顾天成如今什么都没有,就敢对他这个老子表示满心满眼的不逊。若他能整合河道运输,可想而知,他会嚣张成什么样子?!
再想将军府他那几个儿子,没一个比得上顾天成。
日后他再见到刘氏,颜面何存?!
还有京城的众多权贵,被他舍弃的儿子如此出息,最终却是这样一个结果。怕是他多年征战的赫赫威名,也将大打折扣。
但顾林很无力,这是皇帝的意思。
治理天下和征战沙场不一样。和敌人对阵,只需用尽手段,把敌方置于死地就行。
但天下平定之后的治理,却要通过各种调停、各种计较,达到让天下安定、百姓安宁的目的。
战事结束之后,顾林一直在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原本他适应的很好,第一武将、皇帝近臣的地位极为稳固。
但改名为顾天成的儿子,便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二次来通州的一行人,为首之人名叫钱瑞宣,在户部任郎中一职,给顾林送信只是顺道。
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府衙,了解诚运投递的运作情况。
毕竟,若不是查到几个前朝逃犯,顾大将军的岭仓巡视早就该结束,前往下一站了。
人犯已经顺利交接,有京城兵马押解回京,顾林既然已经交差,那么他是否还在岭仓都不一定。
但现在,顾林既然没走,钱瑞宣便把他顺带的任务完成了。
在外人面前,顾林一向能沉得住气。
他神色没什么变化,依然从容镇定,气场十足。但看过公文,再看皇帝的书信,用的时间着实长了点。
钱瑞宣在一旁默默的陪着,他很理解顾林的心情。
这之前的很多年,顾大将军都是无往而不利。这时,却是一个跟头狠狠栽在自己儿子手里,而且还是被他舍弃的儿子,心情必然不会好。
拜别顾林,往通州府衙公干,再接触到诚运投递时,虚荣心对顾大将军便多了几分同情。
堂堂兵马大将军,心怀忐忑的留在岭仓大营,等候京城的消息。结果被儿子搞到灰头土脸,心情寥落的带着亲兵卫队赶赴下一站。
而造成这一状况的顾林的儿子,他视察投递行时,这小子早在前朝逃犯抓捕之后,便毫无压力的离开了,据说去拓展上游的投递线路了。
这家伙,简直一点儿当儿子的自觉都没有嘛!
钱瑞宣的视察结果和几位重臣希望的一样,诚运投递的每一项投递物品、包括信件,都有据可查。
寄件人、收件人,揽收人员、投递人员都记录在案。
投递行的人员管理也很周详,在册人员、以及曾经雇佣的,无论辞工人员、还是辞退人员,诚运都有记载。
因视察需要真实性,所以京城官员和府衙的陪同人员来的很突然。
好在诚运投递从一开始筹办,管理上就比较规矩。
前段时间因包裹激增,有一段时间的忙乱,之后便走上正轨。
现在的投递行虽略显狭小,但每个工序都有各自的位置,每个人也都各司其职。
投递行的运作井井有条。
通州总号连着两天接待视察官员,对投递行的正常营业颇有影响。
但另一方面,这次视察不是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