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顾将军的提议(1 / 2)

加入书签

姜成华和陈子更当然是好一番挽留,想让顾天成晚几天再走。但投递行在南边的分号需要稳固,诚运也需要拓展更长的投递线路。

顾天成这趟是抽时间回来救急,事情已经了了,投递行的发展就是当务之急,哪有时间容他滞留消闲。

姜成华两人没办法,只得继续留在通州,一边照应张春生,顺便等京城的消息。

通州这边一切如常,无论官府还是市井之间,丝毫没觉出有什么异样。

但在京城、在皇宫,却是震动不小。

当年的事情,作为皇帝最信任的大臣之一,顾林当然知道的很清楚。并且,他也参与了部分追踪事宜。

但那个太监,他还真没见过,更不知道太监是什么长相。

把人缉捕回来当天,岭仓大营虽连夜审讯,人犯也供认不讳,太监身边的孩子就是当年丢失的皇子。

但时隔多年,小孩子的容貌变化极大,顾林并不敢确定,那孩子一定就是正主。

至于借由洗澡什么的,检查孩子身上是否有胎记、印记……作为臣子,这种事顾林却是做不得的。

所以,他给皇帝送的密报,除了讲述事情的经过,便只描述了孩子年龄相貌,以及贼人的详细供述,一切只看皇帝如何决断。

皇帝接到信件,极度欣慰之余,就是对那几个人犯的震怒。

当即宣几个心腹重臣进宫商量,秘密调动兵马前往通州,把那个很可能是自己儿子的男孩接回来。同时,押解一干人犯回京城。

兵马刚刚出动,顾林的第二封密报到了。

皇帝还以为中间出了差错,急忙拆开阅读。待到看了内容,心下才是一松。

这次的密报,对于顾林来说挺重要,与皇家和朝廷,就是寻常政事,按规矩做就是了。

至于顾林担心的民间信局不容易管理,和开办信局那人的身份,由于顾林禀报及时,皇帝倒是分开来看的,并不猜忌于他。

不过是流落在外的儿子,不是什么大事。

男人嘛,提着脑袋在外厮杀多年,才搏出一世荣光。富贵之后贪恋的美娇娘,嫌弃乡下媳妇的糟糠之色,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何况顾林的情况还挺特殊,顾林娶了汤家女之后,汤家在皇帝的争霸大业中,各种财力物力支持。

所以顾林抛弃原配另娶,皇帝就更能接受了。

顾林密报中显示,他那个乡下媳妇生的儿子还挺能干,居然给他成功经营了一家信局。

顾林的态度很端正,也知道他这个兵马大将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和经营信局扯上关系。

在规劝儿子无果的情况下,便给皇帝写密信,提议朝廷直接把投递行封了。否则,他这个大将军为了避嫌,怕是要做到头了。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国之上将和一个毛头小子之间的取舍,想都不用想便能决定。

唯一让皇帝诧异的,是顾林这个儿子是个什么情况?顾林居然拿他没办法,以至于不得不求助朝廷。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皇帝已经提笔,打算由阁部安排人去通州,责令大河沿岸查封诚运投递。

查封一个经营不足一年的民间生意,居然要惊动大河沿岸若干衙门。

皇帝只是往这方面想了想,便觉得顾林的担心很有必要,这样的民间机构,还是封了省心。

哪知他刚写了个开头,太监就进来禀报,礼部尚书姜知几求见。

皇帝本还有想法,听说姜知几来了,立即召见。

顾林的密报写的挺详细,姜知几的幼子姜成华,就是顾林的儿子顾天成带了话,才赶去的通州。两人都是通州事件的参与者,应该很熟。

顾天成好歹在这件事上有功,事成之后,朝廷反而把人家投递行封了,这就是赏罚不明,失了皇家的颜面。

所以,得给那小子一个说法。

姜知几来的正好,让他写封信去通州,由姜成华对顾天成做些安抚便好。

哪只姜知几叩见之后,却是一脸的激动之色,他是给皇帝报喜的。

这么夸张吗?皇帝直接停了笔墨,听姜知几禀报。

“你的意思,那个替人跑腿送信的投递行,能带动大河两岸的繁荣?”皇帝很怀疑。

“是,对大河两岸的繁荣有好处。皇上请看……”

姜尚书不是光说不练,人家还做了相当细致的工作。

他呈给皇帝的,可不是袁冬初那样流于表面的一些说法。

接到儿子紧急送来的书信,姜尚书立即召集人手,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各种辅助数据都相当专业。

皇帝把到手的材料从头看下来,很犹豫了。

天下经历了十几年的饥荒和战乱,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

而贯通南北的大河,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用好了,便能做到上下物流通常,带动南北贸易繁荣。

而姜知几说的正是这个,名之为诚运的投递行,对贸易和物流有着很积极的作用,能有效传输上下游的信息,活跃各地人力和物资的流动。

诚运投递还兼营代购,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人们的实际需要,直接进行商品转运。有了这个行当,不但省去商品流通的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