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春耕,后顾之忧(1 / 3)
粮饷充足,甲坚兵利,是一支强军必备的两个基本条件。相比于东江军,其他明军都是难以全部达到。
要说东江军中最令人生畏的是哪个部门,无疑是直属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军法部。
即便是这两位,也很少插手军法部的工作,全部按照军法处置,没有什么说情宽恕。
而贪污军资,克扣饷粮,则是大罪,直接砍头,谁也不能例外。而且,前些年军法重新修定,严格执行的时候,可是着实杀了一些人。
从那以后,便很少有人敢铤而走险,为了几两碎银,把自己的小命搭上了。
随着发放粮饷的方式不断改进,就更减少了贪污克扣的空间,使得军官们即便想,也找不到漏洞。
比如现在的发放到户,以及发放到个人,还是每月按时公开进行。谁拿到多少,基本上一目了然。
而军票的好处也体现出来,数额标准,不存在银子缺斤短两,或是掺假的弊端。
当然,提高军官的饷粮,也是杜绝贪腐克扣的措施之一。够花用,不缺钱,谁还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贪。
陈兴山一家终于放下心来,把纸票子小心地收好,憧憬着官府采购的羊、鸡,甚至是耕牛。
“每月的饷粮直接去镇上领。”陈兴山算了下假期,把事情都交代仔细,“我已经登记好了,很快就会发下文书,你们拿着去领钱粮就成。”
“哥,你不留点花用吗?”二弟说道:“虽说军队上管吃管住,可平常也要买点日用吧?”
老母亲点头称是,说道:“发了两个月的军饷,你都带上。反正家里粮食够吃,下个月让你弟去镇上再领饷粮,也误不了家里的花用。”
陈兴山想了想,点头答应,却只拿一个月的饷银,也就是一两四钱。
在军队上,少不得和袍泽出去吃个酒啥的,两手空空光吃不拿钱,会让人瞧不起的。
“家里这三十亩地,就要靠你多出力啦!”陈兴山又嘱咐着兄弟,说道:“还有咱娘,也要你好好侍候。”
二弟连连点着头,说道:“哥,你就放心吧!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能做得妥妥当当。”
原来在宁远,靠着那点七扣八扣的饷粮,全家只是勉强湖口。
关键是田地很少,又怕建虏打过来,没有耕种的积极性。而其它的就业,在形似孤城的宁远,基本上没有。
来到辽东,最让官兵们安心的,便是按照各人家的情况,分派了田地,并享受军属的低赋税待遇。
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几十亩田地那就是永久的职业,还可以世代从业,让家人吃喝不愁。
让官兵后顾无忧,也是东江镇几年来一直在实施和完善的政策。
凭什么让人家上阵厮杀,还要顾念家人?凭什么将士们浴血奋战,家人却还要有冻饿之苦?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朝廷却做不到。除东江镇之外,其他军镇的明军还处在社会的最底层,更有形同乞丐的军队。
“明年争取买头耕牛。”陈兴山憧憬着,脸上带着笑,“就是还差点,官府还可以那个,那个借钱吧?”
“贷款。”二弟笑着说出正确的名称,“没有利息,两年还清。但只能用于购买耕牛、猪羊,或是其它农用工具。”
对于贷款,虽然不收利息,但官府也不亏。主要是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缴纳的赋税在总量上也会增加。
陈兴山看着兄弟,十分欣慰地点着头,说道:“多读书还是有好处,年岁也不算大,继续学习,不要荒废了。”
母亲看着小儿子,也甚是心喜,说道:“是啊,这村上要挑管事儿,你也去争一争。要说识文断字的,村上哪有几个?”
老二呵呵笑着,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我才认识几个字,还识文断字,别让人笑话啦!”
“听说村上不是还要派先生,要开夜校嘛?”陈兴山说道:“你好好学,这次选不上,也挂了个号。以后,肯定还有机会。”
老二连连点头,说道:“我肯定不会荒废读书的,等考过小学文凭,再看官府招不招人吧!”
“我估摸着肯定要招人的。”陈兴山说道:“你想啊,等平定辽东,那是多大的地盘,总要更多的人管理吧?”
老二深以为然,也为自己能读了两年私塾而感到庆幸和自豪。再说,在家务农也是稳定的持家之道。
老母亲看着两个儿子,忍不住偷偷转头,抹了下眼睛。可惜老头子在战乱中过世,看不到家里的好光景了。
…………………
远处五六里外就是镇江堡,虽然不算高大雄伟,却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
村落很整齐,也很干净,可却少有人走动。村外的田地里,男女老少都在忙碌地播种。
韩山童在挖着坑,淑珍在撒种,两人配合默契,沿着垄沟一直向前。撒下的是希望的种子,流下的是喜悦的汗水。
特战营已经确定会在辽东继续作战,直到平辽。为了慰籍将士们的思念,他们的家卷可以自愿申请,前来辽东定居。
而在原来的辽南根据地,因为人口和耕牛的增多,原有的土地已经不够耕种,正好进行新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