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二章 太子发飙了!(1 / 2)

加入书签

“朱樉呀朱樉,你要是还认我这个大哥,这次回去之后,就给我安分守己,有些人你是碰不得的,特别是那位朱朗,你要将他当成我来尊敬,因为你是我弟弟,所以我也提醒你一下,回去之后,一定要和邓家保持距离,邓家有些太猖狂了,没有好下场。

那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大哥...。”忍着疼痛,朱樉看着朱标恨恨的问道:“那个朱朗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父皇如此的包庇。”

“父皇没有包庇,朱樉呀,你难道还不懂,错的是你呀...朱朗一点错都没有,还是那句话,你要给我记住,以后尊敬朱朗,远离邓家,远离邓乐儿,如若不然,就算是我也不能救你。”

说完,一个叹息,朱标就走了,看着远去的朱标,朱朗的眉头却皱得更紧了。

..........................

一场闹剧结束,最后输的还是朱樉,直接被朱元璋下旨,剥掉了藩地,并且将王爵都下调了,跟着罚思过,另一边的朱朗却得到了升迁。

朱朗一跃成为了皇太孙的太傅。

要知道皇太孙还没有生出呀,这朱朗就已经成为太孙太傅,简直就是不可思议,可以说这是上下一千年都没有出现过的奇怪事情,也因为这样,更多的人对朱朗都开心小心翼翼的接触,只是这朱朗十分的神秘,他就在自己的水仙村待着。

如果进应天的话,就去两个地方,皇宫和东宫,哦...对了,还去了一次胡惟庸的府邸,那一天朱朗前往胡惟庸的府邸,胡惟庸的府邸中门打开,胡惟庸带着自己的全家就像迎接皇帝和太子一样,将朱朗迎见了家门。

就在第二天,胡惟庸有机会成为右相的消息就传遍了应天,此时的左相虽然还是李善长,但是李善长已经被架空了,为什么说李善长被架空了。

其实就是朱元璋不信任李善长了,对于朱元璋而言,李善长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臣子,在长期反元的斗争中与李善长建立起的友谊并不比其他将领少,同时,对于这个长自己二十一岁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充满的是敬重与感激。

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册封皇后、太子等一系列帝国大事中,李善长担当了大礼使的重要角色。朱元璋甚至还让李善长担任太子朱标的太师。

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朱元璋对李善长的信任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于李善长而言,这种无以复加的信任,是仕途坦荡的保证,却也是掘墓危险的开始。

大明初定,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授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朱元璋还赐给李善长“免死铁劵”“尔免二死,子免一死”。

在朱元璋封公的六个人(其余五个是)中,李善长名列第一。李善长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汉代的萧何,其风光成都在洪武功臣中绝对是首屈一指。在长期的官场生涯中,李善长也形成了自己盘根错节的淮西官僚集团。

就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在悄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一名军事统帅向帝国的领袖转型。草根出身的朱元璋深知权力的来之不易,他如同一个老农民守护自家院子一样,勤勤恳恳的守护着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怕一丝权力被窃走。

洪武三年,李善长达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顶峰。老对手刘基的离退使得李善长在朝堂之上一家独大,成为仅次于朱元璋的二把手。加上又是皇帝的同乡,李善长在朝堂上的权势已经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其亲友势力遍布朝堂内外。

月盈则亏。居安思危。当达到的顶峰的那一刻,李善长最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平稳的走下来,如何能够成为笑到最后的人。

面对李善长一样的老臣,朱元璋心中应该也是复杂的。一方面,这些老臣确实好用,并为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另一方面,他们功高震主,是最有可能威胁皇家统治的人。

这种心态,我们从朱元璋对李善长说过的一段话中可以看出:人心之一,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

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就是说,作为一个臣子,要做到时时检点自己,不能随着性子乱来,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度,如果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可能前功尽弃。

李善长不可能听不出来这句话的弦外之音。

洪武四年,李善长以患病为由向朱元璋递交了辞职报告。在李善长看来,自己退休应该是帝国的一件大事,皇上不可能轻易的批准。辞职的举动更像是一场作秀,表明自己并不眷恋地位和权力。

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顺势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善长致仕的消息震惊朝野,在满朝文武看来,就在两个月前,李善长才刚刚被奉为国公,现在却要回家养老,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李善长就这样退休回到老家安徽定远。朝廷赏赐土地若干,赏给一百五十户人家为他守田,佃户一千五百家,依仗卫士二十户。对于一个退休的老人而言,这样的物质应该算得上是不错了,如果李善长能够在此刻开始安安分分的养老,或许能够得以善终,但他没有。

就在李善长回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