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明月清风(15)二更(1 / 3)
明月清风(15)
林雨桐是真不知道王才人没服用宫女领的药, 却服用了丹药。她也见不上人,人家也不见。连过去问安都不叫去。
这个林雨桐理解,肯定是有人在王才人身边填坏话了!别人说的不能信, 但是朱由校的乳母客氏, 此人的话, 王才人是必信的。毕竟嘛, 客氏把朱由校好好的养大了,还有比这更牢固的关系吗?还有比这更叫人放心的人吗?
而客氏呢,不敢来自己面前这个那个, 这个人这会子且得缩着呢。朱由校还不是太孙呢,她也就是个一般的乳母, 只是更有心眼些就是了。她自是不愿意王才人跟自己亲近的,这不符合朱由校的利益。
于是,客氏别有用心的在其中掺和,王才人对于客氏的信任叫她全盘信了。事情就这样了!
再则,四爷不在, 林雨桐除了对天气的观察,还得注意朝廷动向。正值多事之秋, 事真的是一件赶着一件。
五月,朝廷把太仓的账目清了一遍, 确定真的没银子了。
六月,朝廷忙手忙脚筹措军饷,结果从各地的银钱都说筹集上来了, 却迟迟不见银子进京。再怎么追问,都是押解在路上,耽搁了云云。还是没钱呗!没钱怎么办呢?皇上也没法子,就说户部你们得想办法。户部商量来商量去的, 就说,那咱先从工部和太仆寺一家借五十万两,加起来一百万两,先支应九边吧。但工部和太仆寺不借,人家说了,我们的银子还不够使唤呢,哪有银子借给户部,说死说活,就是不借。于是,官司又打到御前,皇上就把工部和太仆寺给骂了,意思是借也得借,不借也得借。可这俩衙门就是死咬着没钱。实在没法子了,皇上说,那你们一家没有五十万两,难道还没有二十万两吗?一家先拿二十万两出来应急,剩下的之后再说。
就这么着,才算是凑出了四十万两军饷给九边。
可四十万两,九边去分,能分几个呀?顶个屁用呀!
朝廷扯皮了那么长时间,只弄来这四十万两,结果才定下来,辽东的折子就到了。人家说了,不算之前的欠的饷银,光辽东一地,今年还缺三百万两。
朝廷没法子了,又从应天那边的工部等衙门调拨银两,这里那里的,三百万凑了两百多万,可这是摆在纸上的数字,银钱没送过去,都不算。但这解押银两,啥时候能全额到账,不知道呢。账面是差不多解决问题了。
谁都知道,这账面上的东西不作数,不见银子不行。但这至少把皇上糊弄住了,先叫皇上别催,其他的咱再想办法。总得先应付最紧要的,对吧?之后呢?还得要钱呀!
跟四爷预想的一样,朝上开始有人提议,咱卖官吧!这是最快的筹集银钱的办法。
戍边之事大如天呀,内政总得给戍边让路,得分个轻重缓急。这是解决边饷不得不用的法子。
下面的折子送上去,皇上也不说批,也不说不批!就这么一直放着!
皇上不开口说可以卖官,但却一直在催着要银子。大臣们怎么办呢?也不等皇上批复了,大臣们自发的卖起官位来。
还有人卖好卖到林雨桐面前来了,意思是,随便给几个银钱就行,肯定给林宝文安排个肥差。一个江南的知县别人得五千两,您拿五百两来,地方随您挑。一个知府得三万,您拿两千来,保准给您放到您想去的地方。
江南富户多着呢,愿意花钱光宗耀祖的人也不少。林雨桐懒的在这事上费心,费心也没用,现在这真就没法子。她关注的是四爷赈灾的事,但这还不能直接问。
只在王成过来的时候,她以关心四爷什么时候的名义,问了几句。
王成知道意思,就说了,“本是调应天的存粮的,按理说,应该是存了九年的粮食都没有动过!这次赈灾调集一部分,剩下的,朝廷的意思是充作边饷……”
林雨桐点头,要打仗,得要让人吃饭,这么多粮食,解了燃眉之急了。她松了一口气,“这可真是阿弥陀佛了。”
结果王成苦了脸,“户部议定了,给皇爷报上去了,皇爷也准了,可应天那边的户部不答应。他们只想把今年夏粮收上来的一半拿出来,拨出来支应九边。”
啊?
王成点头,“啊!那边不答应,这边的户部就说,也不要九年的,给两年的就行。结果那边还是不答应,最后皇上出面,应天那边答应给一年的。”
林雨桐顿时便明白了:应天那边没有九年的积蓄,库早就被折腾的差不多空了。不是他们想抗旨,是他们拿不出粮食来。
于是,他们对朝廷和皇上的决定不同意,各种推脱,直到这边松口改为只要一年的粮食,这属于他们立马能凑出来的,这才答应了!
这个事情,皇上不知道这里面的猫腻吗?恐怕知道的比谁都清楚,可还是那话,如今指着应天那边办事呢,所以,明知道这里面的事大了,可还是没追究,先把事办了再说。
这就相当于把四爷晃了一下!四爷也知道估计那边的粮食不多,但是没想到这些人这么胆大,九年的积存呀,没有了!按照他们那个推脱的说辞,可以推断出他们那库里最多是一季夏粮税的存量。如今给九边一调拨,那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