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勋贵的生存之道 -(2 / 3)
监一事上就多了个心眼,明面上依旧让两兄弟都去国子监报道。
但是暗中,他却找了另外一个人来操纵这一切,这人就是同为勋贵的诚意伯刘世延。
魏国公和诚意伯,一位是开国功臣武将徐达之后,而另一位则是文官刘伯温的后人。徐达和刘基(刘伯温)都是辅佐朱元璋定鼎江山的重要人物,本来关系还是不错的,两人生前长期共事,是生死与共的患难之交,只是到了徐鹏举这一代出了一点变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实行了两项影响明朝两百多年的制度。
一是把皇子分封为各地藩王,世代相传与国同休,作为皇权的辅助保障。
二是把开国功臣封王封侯,也让他们的子孙可以世代承袭爵位,永享富贵,以激励后人。
徐达死后,他的魏国公的爵位由他的子孙代代相传,而刘基的诚意伯之位,中间一度因故中断,但最终还是传了下去。
正德十三年,魏国公的爵位传到了徐鹏举手中,他被朝廷任命为陪都南京的守备,掌管中军都督府。
嘉靖十二年,诚意伯爵位中断多年后,由刘瑜承袭,刘瑜曾主管南京前军都督府,掌管操练之事。
刘瑜与徐鹏举自恃都是勋臣之后,谁都不服谁,终于发生冲突。
在嘉靖十八年,在一次检阅士卒会操时,徐鹏举和刘瑜两人,竟然因为争夺主次坐席,大吵一架,闹得不可开交。
刘瑜一气之下,不管不顾带领本部人马扬长而去,一时引起轩然大波。
事后魏国公徐鹏举上表弹劾刘瑜,使得刘瑜被罢免,两家从此结仇。
其实就此事来说,当时徐鹏举是提督之职,而刘瑜是操江提督,确实比徐鹏举低一级,朝廷的处置并无不当之处。
自此以后,在南京城中,徐家和刘家就势同水火,闹出过不少风波。
至少,在外界看来,两家关系是彻底破裂了。
只是,作为曾经在朱元璋眼里“吾之子房”的刘家,已经由文官家族变成了武将家族,而且长期在江南带兵。
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刘家在北京的皇帝眼里,那就是牵制魏国公家族在江南影响的一股力量。
只是刘家在由文转武之后,家族之人或许常年出入军伍的关系,逐渐变得嚣张跋扈、桀骜不驯,经常惹出祸事来。
每次犯事后刘家必然被罢免,过上一段时间,皇帝又想到刘家的用处,找个理由,或是直接在徐达的祭日又恢复刘家的职务。
上一代的诚意伯刘瑜因为和徐鹏举闹出的罢练风波,最后被罢免了职务,而他也在两年后病死。
由于刘瑜的儿子刘洪早卒,刘家在刘瑜死后只剩下其孙刘世延,按制应该由刘世延承袭诚意伯爵位,只是他当时年幼,故作了几年待袭舍人,长大成年后方才袭爵。
不过显然,刘瑜在病死前是和孙子刘世延有过交代的。
刘家在这个时候虽然算不得大明朝顶级权贵,可是特权却是很重,当年刘基对朱元璋的帮助太大了,即便刘基最后因胡惟庸冤枉被毒杀,其子也多遭毒手,爵位更是在之后政权更迭中中断承袭。
刘基次子刘璟在“靖难”初期曾上书建文帝,没有得到采纳,朱棣篡位后,招刘璟入朝,璟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
朱棣逮刘璟下狱,刘璟选择在狱中自尽,朱棣考虑到刘基的功劳,没有追究其后人,只是诚意伯爵位停袭。
虽然没有了诚意伯爵位,但是朱棣之后还是时常召见刘家人,并给予赏赐,直到景泰年间,刘基七世孙刘禄才被授世袭五经博士之职,算是重新享受到勋贵的福利。
在安排儿子进国子监的事儿上,徐鹏举却是悄悄找到了“死对头”诚意伯刘世延暗中相助。
不得不说大明的勋贵中也不是都没脑子,至少这两位还是知道,如果他们俩在南京城里你好我好大家好,那西苑里那位皇帝怕就不能安心修炼长生之道了。
南京城,可是控制着大明朝最富庶的地方,说半壁江山也不为过。
为了消除那位的担忧,显然两家是在联手布局,为的是什么不言自明。
只是魏国公徐鹏举怎么也没想到,他儿子比他更是棋高一着,早早的在他身边埋线眼线。
只是偷偷监视魏国公的一举一动,暗中通风报信,却从来不帮着徐邦瑞做任何事情。
而徐邦瑞在提前获知消息后,依旧选择装聋作哑,表现出自己在此之前完全不知情的样子。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大家都在魏国公府这个舞台上卖力的表演着,只是在等待最后一剑封喉的机会。
两个人按照约定的时间不约而同出了南京城,在城外一个寺庙里悄悄见了一面,把自己要做的事儿告知了刘世延,请他暗中相助此事。
知道魏国公府家务事的刘世延自然也不会拒绝,答应了徐鹏举的请托。
在刘世延看来,这样的事儿他们诚意伯家族是站的拢走得开的,毕竟大明朝谁不知道两家关系恶劣,就算有人举报他和徐鹏举在此事上暗中勾接,他只要死不认账就行了。
刘世延给他在礼部的同僚好友姜宝写信,叫他日后徐邦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