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大决战(1 / 3)

加入书签

“结阵!结阵!”米哈埃尔·杜卡斯将自己最精锐的重步兵和骑兵放在了左翼,右翼是索菲亚军团和为数不多的重骑兵。

而对方却将精锐放在了自己的左翼。

这意味着叛军的右翼比较薄弱。

于是西格尔亲自带着自己的骑兵卫队来到了他们的右翼,和米哈埃尔陛下的精锐左翼对抗着。

战斗由叛军率先发起,西格尔将军一马当先!他带着3000人左右的伙友骑兵和自己的将军卫队,呈机动阵型向帝国的左翼袭击而来。

骑兵的机动阵型是将整个骑兵部队划分为很小很小的,几十个人的小组合。

这些小组合是专门用来欺负那些不灵敏的作战单位的,他们往往几十人进攻或撤退。这是在和匈人、佩切涅格人作战时,帝国学会的战术。

反观帝国的精锐重步兵则没有办法分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反击。

重步兵的战阵是他最大的优势,此时的重步兵被接近的骑兵部队们用标枪和弓箭骚扰着。

甚至有胆大的300名骑兵,他们握着3.5米的骑枪从战阵的角落上划过,像刀切豆腐一样划下来一个角。

而帝国的士兵根本无法采取有效打击,因为步兵矛普遍2米多了不起了。

重步兵军团和帝国骑兵团犹豫了,好在统帅他们的也是一名老道的将军。

3000名帝国中装骑兵出发了,他们倚靠后发的体力优势与叛军的骑兵团冲撞在了一起!

西格尔带着将军卫队,和未投入战斗的1000名骑兵抵挡这些帝国骑兵。

而之前的散阵骑兵则快速撤退,在后方集结。

人数优势的帝国骑兵有效的杀伤了敌方。

但是敌方一旦再集结完毕,又将会有预备队,再投入战场的主动性。

左翼的骑兵之战很好的反映出了战场的多变,而双方将军的指挥水平也非常高,他们对战机的把我十分老道。

简简单单的一次碰撞中,攻守易型了3次。

米哈埃尔·杜卡斯是个自负的人,但在这紧张的环节亦不敢多做“发挥”,他老老实实地在自己的中军后方,听从者身边将军的建议。

中军接敌了,敌军左翼的精锐步兵也接敌了。

双方步兵的战线,此时很难说再有什么战略上的安排,如今焦灼在一起,看的就是基层官兵的临场发挥和士兵的战斗素养了。

帝国军左翼,也就是南边。场上唯一还存在大规模战术变动的,就只有这一处了。

己方的重步兵和中装骑兵的配合下造成了远胜于叛军的杀伤。

一个令人容易误解的是,纯骑兵部队比步骑集合的混编部队更厉害,实际上这是错误的。

骑兵本身的优势在于机动,即快速进攻与快速脱离,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冲击效果,或者配合弓箭达到持续性极强,展现出打击烈度极高的效果。

而与单人单骑的对决中,双方战马交驰而过,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战场上是比较少见的(战场多半混乱而不干脆)。

相反,步骑协同的混编部队才是真正的杀招。

笨重的步兵和来去如风的骑兵,其真正的难点在于战场配合和统帅的战术水平以及士兵的训练度。

敌统帅西格尔率领的1000骑兵和帝国的2000名骑兵撞在了一起。

顿时双方的先锋遭受了重大的杀伤。

冲击力带来的激烈战斗,因部分战马被迟滞而陷入混战。

这时候双方的优势来了。

对帝国方而言,优势在于重步兵战线的展开,对被迟滞的敌军骑兵进行有效打击。

而对叛军来说,重新集结的1500名骑兵可以继续向两边增援,营造出更多变的战场局面。

一旦战场的局势改变,那么阵线已经展开的重步兵将陷入被动。

双方的将领都丝毫不敢懈怠。西尔格带着亲卫脱离了战场,往外围而去。战斗交给了他的副官,他必须有足够的精力来应对战场变化。

虽然正面战场的叛军骑兵陷入了帝国军步骑协同的打击,但是没关系,重新集结的骑兵已经部署上来了。

1500人的骑兵,分1000人打击帝国骑兵,分500人骚扰帝国步兵。

他们以100人为一队,分成两个纵列,而后分为半月阵,进攻而来。

多个编队的半月阵形成了鱼鳞的形状,呈波次打击在了帝国骑兵的侧翼。

分散且梯次的冲击,将骑兵的机动冲击发挥到了极致。

得益于此,攻守再次易型!

帝国重步兵为了防止侧翼的500骑兵骚扰,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力量戒备。

这500叛军骑兵也不着急,他们的主将西格尔此时露出了微笑。因为约定好的时间,快到了。

双方中军的战斗,乏善可陈,步兵弓手组成的中军大战,更多的还是比较双方士兵的士气,个体战斗力,披甲率这些硬核指标。

不可能在交战中,还要搞什么步兵战阵的变化,那是找死。

一旦动了,就是该处战线的失利与溃败。

唯一有点看点的是北部,也就是帝国的右翼。

敌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