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一章 辽东交接新的局面(1 / 2)

加入书签

虽然他很是眼热这笔抄没,但他更加知道取得归化城的巨大影响和好处。

他不想浪费这个机会,机会难得,很难有下一次这样的好机会和君臣一心这样对外用兵的大魄力。

温体仁立刻站了出来道,“皇上,这八大奸商抄没所得,正好用于宣大边地建设,和用兵归化城蒙古土默特部落。周提督有把握拿下此城,朝廷应当全力支持,这些钱粮可拨给其招兵买马,如果朝廷有周提督训练的精兵十万的话,以周提督的训练和带兵的能力,何愁建虏不灭,流贼不靖。晋商抄家所得本就是意外之财,朝廷不当再取之。”

杨嗣昌也是上前一步道,“微臣附议。宣大边镇乃是京师左膀,事关京师安危,当大投入才是。”

一听到京师安危,崇祯皇帝脸色一凝,严肃了许多,沉思了一下说道,“此次晋商抄没,一半用于宣大边镇整军备战,一半交由周爱卿招兵买马扩大本部兵马。”

孙承宗几次上疏给他,都请求将周大虎训练出来的几万民壮乡勇,纳入到朝廷军队体系当中,给予军饷,这样做发了军饷,朝廷就能正式的可以随时调用,也能收其心、收其忠。但他考虑到朝廷财政艰难,一直沉默,迟迟下不了决心。

在崇祯皇帝的印象中,这八家商人抄没能有多少?最多也就有几十万就不少了。

他绝不会想到,这八家抄没会得到数百万两银子。

如果知道了,就不会做出如此的决策回复。

剩下的一个问题就是这八大晋商该怎么处置?密疏中提督周大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为了让这些晋商交代出埋银之地,请求朝廷赦免一些晋商的亲人,不予株连。

对此崇祯皇帝倒是不以为然,埋藏之银能有多少?因这些小事就放这些奸商亲人一些,他有些难以接受。不交代埋银得地方,锦衣卫的手段多得是,交给他们就是了,何必多此一举?对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就应该大刑伺候,不怕不交代。

最后他还是答应了。自己的心腹爱将的请求,也不是什么大事,更何况这个案子还是对方主办的,立下了大功。给些好处是应当的。

现在就是有一个问题,是押送到京师会审还是就地处斩?

但这个问题军机处很快就决定了下来。

逻辑也很简单。

既然不想将宣大将边镇互市一案扩大,那就不宜押送到京师之地大张旗鼓的会审。

万一这些商人为了活命,胡乱攀咬,牵扯出许多人,到时候查还是不查?

朝廷查,违背稳定局势的初衷……

不查,朝廷威信扫地。

交于当地地方及时处理,朝廷会少了许多为难。

除了周大虎的密疏之事外。

军机处除了持续关注宣大之事外,还重点的关注着辽西的局势。

很快,一队锦衣卫缇骑,带着圣旨,策马直奔宣大方向。

当天。

朝廷的一道诏令贴于午门之外,全面停止邸报抄发、出售,违者以奸细罪处理。

同时宣布成立宣导教化司,隶属于军机处,正四品,发行大明正报。

……

数日前。

辽东。

山海关。

辽东督师府,设在这里。

孙承宗来到这里已经三天了。

首要的,就是让自己的中军副将胡铁柱,接管兵营和山海关的防务。

由于他推荐的山海关总兵尤世威还没有到达,只好还让蓟镇东协副总兵代署即署镇管副将事祖大乐仍领旧职。

同时他推荐的原延绥总兵王承恩,还需数月才能到达辽西军前效力。

孙承宗深感自己身边将领太少。

以前的关门旧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一个祖大寿还可熟悉。

数年之后,已经是物是人非。

掌控了局势,胡铁塔接管了山海关防务后,孙承宗才放心和从宁远驻地赶来的辽东巡抚方一藻,开始交接辽西军务。

一天后方一藻,带着儿子方光堔在十几名家丁的护卫下,走出山海关,望了一眼眼前高大的雄伟城池后,带着一丝遗憾,缓骑向京师方向策马而走。

他早已经准备了和议的准备,物色了一个“瞽人卖卜者”周元忠,准备到辽东和清廷和谈。他也向朝廷建议,用隆庆年间“俺答封贡”的模式与对方谈判。

但是此疏上去没有多长时间,自己却是突然接到朝廷圣旨,被免去了巡抚辽东之职,调往了京师。

他知道自己和镇守关宁太监高起潜态度相同,认为朝廷连年用兵,兵疲财乏,内乱外患,不可长久,但是自己却突然被免职调回京师,哪怕先前听闻朝廷起复孙承宗已有心理准备,但是他心中仍是有些接受不了这个结果。

骑在马上的他,叹气连连。

一旁的方光堔脸色有些怒气的说道,“父亲,朝廷用孙督师何必免了你的巡抚之职?要知道,崇祯四年孙督师掌管辽东,时有巡抚邱禾嘉在任,督抚共存,如今却是不能容父亲在辽西任职,朝廷昏也!”

方一藻对自己的儿子做事还不稳重,妄议朝廷斥责道,“休得胡言,朝廷如此安排定有道理,岂是我等可以质疑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