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二章 辽东消息(1 / 3)

加入书签

文华殿之外的朝房内,等得有些焦急的几位内阁大臣,有的已经有些不耐了,建议道,“皇上还得一些时间赶来,不如我等先阅看一遍,心中有所对策,以备皇上垂询才行。”

几位阁臣有些跃跃欲试,但立即被首辅温体仁和次辅孙承宗异口同声给否决了。

温体仁道,“这封军情塘报上面有火漆封口,定有一些密事向皇上汇报,我等臣下先于皇上阅看,实为不妥。”

次辅孙承宗也是颔首同意。

见两位首辅次辅一致不同意,剩下几位阁臣便只好放弃自己的打算。

不是他们不知轻重,而是他们太急于知道辽东周大虎,以及皮岛、朝鲜等地的情况了。

凡是能进入阁臣之中的,皆是大明官员之中拔尖聪慧之人,能力、声名、威望等都是万中挑一之辈,历练多年。

不过他们并没有等有多久,崇祯皇帝就到了文华殿。

文华殿中。

内阁大臣一字排开,望着上面阅看军情奏报的崇祯皇帝。

不断翻看着手中军情塘报的崇祯皇帝脸色不断变换,一会喜悦一会咬牙一会担心,看的几位阁臣心中忐忑不安,提心吊胆。

这一次突袭辽东建虏境内,不求大功,只为威慑建虏。打破明军只能被动防守,而无发出击建虏的巨大困境。只要周大虎进入辽东建虏腹地,不求歼敌,哪怕晃悠一圈,然后全身而退,也是大功一件。

他们这些皇上的亲臣、重臣,可是知道,一直让建虏随便攻打进入关内攻城拔寨、抢掠、掳人等事情发生,军心民心都将丧失殆尽。

再来几回,国将不国,人心就会散了,大明如何还能再战?

他们都是一大把年纪的人,世态炎凉人心聚散都看的清清楚楚。

边关不稳,连战连败,大明中原腹地等都将引起连锁反应。不知有多少人趁朝廷危难之际而跳出兴风作浪。如此这般循环,会引起更大的灾难之事。

建虏管辖的地方真的好吗?实行的奴隶制度,将人当做牲畜一般使用,完全违背儒家思想百姓至上的理念。

只不过,建虏军事力量兵锋锐利,不断取得大胜,一胜而遮百丑而已,辽东各族在建虏力量高压下的稳定有序而已。

而在皇椅上阅看周大虎隔着千山万水送来的军情奏报的崇祯皇帝,看见周大虎上报突入辽东之后,诈取耀州城斩杀俘虏建虏三百多人,解救百姓数千人。

更让崇祯皇帝高兴的是,其后又在牛庄到海州城的路上伏击了建虏宗室伪郡王阿济格所部,大胜,斩杀俘虏三千余人。

其后更是扫荡建虏村庄,北上到辽阳,一直到建虏的盛京,耀武扬威一番,隔天而走,再南下直到中朝边界,又进入朝鲜,从铁山半岛过海到达皮岛。此次共救回百姓一万多人,钱粮牲畜无数。

此外也从沈阳盛京城内有惊无险顺利的救出了原太仆寺少卿、监军兵备道张春,一同的还有诸生苗君稷,建虏一边的白喇嘛。

看到这里,崇祯皇帝陷入了沉思。

白喇嘛这个人的称号,使得崇祯皇帝想起了崇祯二年的已巳之变的事,那时就有大臣的奏章之中出现过这个称号,这是一个替建虏奔走和大明和议的政治和尚,这倒有趣,且奏章之中,周大虎建议他见一见这个番僧,

周大虎的意思他懂,

以前他不愿和辽东逆奴和谈,主要是自己一方在军事上被对方压着打,和谈就是被对方屈辱,和对方满口要价,到时候答不答应?答应就是自己割肉喂狼,而狼根本喂不熟,强大了对方,且自己一方最多几年安宁,对方会不断加码、步步紧逼,如此屈辱的和谈,作为皇帝,能同意吗?一旦同意,必然背上丧权辱国,一身的骂名,君臣离心离德,武将离心,得不偿失。

能战才能谈。

如今他手里有了一员大将周大虎,刚好进击辽东腹地成功,倒是可以谈一谈,

有了能战的武将支持,文官那里就好说许多。

但再往后看,却是让他大怒,周大虎来报,登莱总兵陈洪范私通建虏,和建虏奴酋皇太极互通书信来降事宜,证人陈洪范两名亲信已经招供,其现在已经被他解除兵权,就地关押,兵马平稳过渡,已被其接管整顿。

还好,被早早发现,没有出现大的事情。

想到这里他心中就起了一股无名火。

叛将又是辽人。

这一次陈洪范之事更加的坚定了他将周大虎派往辽东坐镇的事情。

辽人和建虏牵涉太深,虽不至于一下子就反叛,但一旦有变,就不一定了。

随即他想到了崇祯二年已巳之变,袁崇焕入狱,辽东总兵祖大寿带兵逃回辽东的事请。

从那时起,他就学会了沉隐,隐忍。

辽东将门已经有些尾大不掉,过去是渗沙子进去,现在该扔石头过去了。

还好这次周大虎身为钦差,拿下陈洪范并没有学袁崇焕那样不告而斩朝廷大将,还知道请示自己和朝廷。

这让他感到很欣慰。

朕没有看错人。

沉思半天后,崇祯皇帝还是决定将周大虎的军情奏报转呈下去,让自己的阁臣传阅之后再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