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资产整理(3 / 4)
里的百分之五十的百胜公司股份,以此包船王成为九龙仓的控股股东。 之后雷蕴荣按照目前天星码头物业以及天星小轮,钻石山龙蟠道地皮和山顶物业的实际价值,出资购买这些资产。 这样做虽然会产生更多一点的税费,但是胜在清晰,明了以及合法。 至于金门建筑,在怡和收购它的时候就将它私有化了,所以收购起来也方便很多,不过这份钱需要雷蕴荣自己出了。 分割方桉已定,两家也是派出人手来进行具体的方桉实施。 虽然雷蕴荣和包船王在大方向上定下来,但一些细节问题还是有很多,所以这资产分割足足花了近一个多月才搞定,其实这也算是快的了,如果遇到斤斤计较的人,这能扯皮个一年半载。 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了,大家看着九龙仓不断的发出公告,也知道这是两人在分割资产。 普通人可能就是当做茶前饭后的谈资,大部分华资商人就是羡慕嫉妒了,每公布一份资产都让他们眼红不已。 至于怡和集团,他们愤怒到咬牙切齿但却不得不往肚子里咽,九龙仓每一次发布的公告就像是一巴掌打在他们的脸上。 最后经过评估计算,雷蕴荣收购九龙仓分割给他的那份资产总共花费了八亿六千万港币。 和怡和关于金门建筑的谈判在这期间也已经结束,最后以四亿两千万成交。 自此,雷蕴荣对九龙仓的全部谋划才落下帷幕,这次总共花费了十二亿八千万拿下了九龙仓一半多的优质资产再加金门建筑这家全港最大的建筑公司。 不过这次雷蕴荣总共才准备了十亿港币的资金,还是有点缺口。 就两亿八千万的缺口对雷蕴荣来说压根不是事,只要他开口,有这个实力的银行没有哪家是不愿意带款给他的。 但雷蕴荣最终还是选择了汇丰银行。 这次雷蕴荣发动九龙仓收购战找的是高盛而不是之前关系很好的汇丰,肯定会让人家心理有些许芥蒂,再加上这次的收购战汇丰也确实在其中帮了不少的忙。 所以雷蕴荣找上汇丰也是有修补关系主动示好的意思,他也相信沉弼应该懂这层意思。 其实对于这场收购战,汇丰也是赚了不少,不仅削弱了怡和集团的实力,还给包船王和雷蕴荣提供了近十亿港币的带款,每年的利息都是躺着赚。 处理完九龙仓的事情,雷蕴荣觉得有必要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资产。 对于九龙传媒和荣耀电子这一块才刚起步,可以不用雷蕴荣再去做什么动作,主要的还是地产这块。 在地产方面,雷蕴荣主要是有两家公司,一家是收购而来的上市公司泰盛发展,目前这家公司还在开发湾仔的地皮。 另一家就是雷蕴荣自己成立的九龙发展,之前雷蕴荣收购的物业都放在九龙发展下面,可以说目前九龙发展唯一的业务就是物业重建与收租。 从最开始收购的雷瑞德大厦,也就是海陆通大厦,到后面的环球大厦与励精大厦,华人行大厦以及英美烟草公司旧址的两栋大厦,这些都是收购而来的。 还有就是之前九龙建业总部那占地近九万平方尺的土地,娱乐唱片所在的位于沙田占地近一万尺的总部大楼,这些雷蕴荣都将其放到了九龙发展名下。 当然还有收购青州英泥所得的位于红磡的近九十万平方尺的工业用地,同样也放在九龙发展名下。 如果再把这次收购过来的九龙仓的资产也注入到九龙发展的话,那九龙发展所蕴含的价值在香江肯定是仅次于置地公司。 但是这样的话九龙发展就太庞大了,而且似乎变成了纯收租的地产公司,这不符合雷蕴荣给它的定位,雷蕴荣是希望将九龙发展经营成后世长江实业这样的大型综合地产公司。 而且雷蕴荣也觉得得给自己还有自己的家族留点后路,不能把资产都放在公司里,总得拿出一些资产作为祖产给传承下去。 如果雷蕴荣的后代安分守己还好,他留下的资产肯定能保这些子子孙孙一世富贵,但就怕有人想法很多,想去自主创业,这样的情况下再大的家业都有可能败掉。 所以还是先留出一份祖产,给自己的后代一个保障。 其实这在西方是很普遍的,举个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例子,比尔盖茨。 别看比尔盖茨的财富好像每年都在增长,但其实他在微软上市之后一直在减持自己手里的股票。 获得的资金他除了用来改善自己的生活以外,进行了多元化投资,而且投资的大多都是一些传统行业,这也是为了让他的财富不至于全部压在微软上。 事实上,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第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