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萨尔浒(三)(1 / 2)

加入书签

安稳好中营军心,赵安又令人将朝鲜副帅金景瑞、中军前佥使吴信男、中营将文希圣以及营内脱明派人全部软禁。

而普通朝鲜士卒对大明极为尊敬,再加上赵安善待士卒,对于在平叛中受伤的士卒,赵安都命令医官予以治疗。

因此赵安在一批亲明的两班子弟帮助之下,顺利地接管了中营这五千来自朝鲜各道的兵马。

左营兵马亲自参与了平乱,不必再谈。现在只剩下一个右营还未表明立场。

“金将军,还请你亲自走一遭右营。”

金应河领命出帐。

赵安则趁机视察起了这支军队的人员装备情况。

“壬辰倭乱”中浙兵的表现极大地震撼了朝鲜高层,出于对戚继光的崇拜,朝鲜政府以《纪效新书》为指导思想,对军制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革。

原来的兵农合一的五卫制被淘汰,职业化军队登上舞台。

作为练军核心之一的“三手技法”将朝鲜兵分为炮手、射手、杀手,分别使用火器、弓箭、冷兵器。

从事官军器副正郑应井告知赵安,三营兵马光是炮手就有近五千人,鸟铳四千余杆,大小火炮百门。

赵安惊讶之际,跟随他来到了一处军帐,帐里正放着几门形式接近却大小不一的火炮。

郑应井指着这火炮,由大到小分别介绍道:

“地字、玄、黄字铳筒,除了铁石弹丸,还可放大将军箭以及将军箭。”

赵安观那地字炮,长约一米,略粗于自己军中的大样佛朗机。

不过代号却有些意思。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莫非还有天字炮?”

赵安半开玩笑地问道。

“天字炮一放,犹如地裂山崩,然而身型巨大,不便携带。”

郑应井解释说。

赵安以手抚须,朝鲜军中的火器数量出乎他的意料。

但他始终不认为靠着这批朝鲜军的加入就能击败建虏,刘綎这一路已经无力回天。

按照日子,杜松主力已经全军覆没,马林也撑不了多久,至于李如柏那一路,赵安更是没指望过。

“大人,金将军已经回营,正在大帐前等候。”

一名家丁跑来禀报。

赵安应了一声,便朝中军大帐走去。

从远看去,帐前立着两道身穿朝鲜衣甲的军人,一人是金应河,另一人却是生面孔,想必就是那右营将军。

不过那右营将军身上既未缚绳索,身后亦无押解兵卒。

赵安心中有了底,笑着走上前去。

那将见了赵安,连忙躬身下拜:

“顺川郡守领右营将李一元拜见将军。”

“在下可是久仰李将军的大名。”

说着赵安亲自拉开帐帘,供二人进入。

光海君出于“避战”的意愿,中营高级将官基本都是脱明派,在这批人被软禁之后,整支朝鲜军中的最高官员便是金应河、李一元这些从四品郡守。

而赵安虽是五品千户,却是天朝上官,越级统领这两个属国的从四品官员完全不成问题。

此时的中营大帐也成了赵安的指挥所,原本带有朝鲜风格的陈设全部换成了汉式,毕竟他赵千户也不想跪着议事。

三人入座之后,赵安目光在李一元身上停留片刻:

“我闻右营兵力略有不足,特选派中营标兵五百以便加强防务。”

李一元不敢拒绝,只能道谢。

“唤韩应龙、金洽入帐。”

这话是对身旁的翻译说的。

不一会,两个身穿布面甲的年轻军官进入帐中。

二人先是恭敬地拜见了赵安,紧接着又向金、李二人行礼。

赵安下达了命令:

“你二人率本部军士并两百营牌助李将军防御右营。”

翻译转达意思之后,两人连忙称是。

派这两人领兵去右营除了加强防御之外,更多是出于监视的目的。

这两人出身两班,并且还都是自行招募军士入明作战,算得上是好战派,因此得到了赵安的信任。

二人出帐之后却被人叫住,回头一望,原来是赵安身旁的那名翻译,翻译也不言语,将二人带到僻静之处,从袖子中掏出一封密令。

字是汉字,末尾还盖着乔一琦的监军大印。二人虽然不会说汉话,却也认识汉字,看完密令,两人倒吸一口凉气,互相看了眼,向着翻译重重点头。

此时的营帐中,赵安几人已经谈完正事,听闻金应河奔波已久却还没吃饭,赵安索性令人做了两碗面条给金、李二人,待二人吃饱,责令二人尽快回营。

至此朝鲜三营兵马皆入赵安之手。

——————————————

马家寨二十里处,深河。

守备官刘吉龙领着前锋兵马行至此处。

建虏栋鄂部的三个牛录额真已经率领五、六百骑兵等候在了这里。

随着刘吉龙的一声令下,明军发起猛烈的进攻,双方很快厮杀在一起。

这便是东路明军与建虏第一次正面交锋。

一时间杀声震天,箭若飞蝗。

倚仗着人数优势和火器犀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