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4章 能者居之(1 / 3)
嗯。
李世民微微颔首,斩钉截铁说:吐蕃之战,老三的确表现的可圈可点,不过他过于年轻,经验浅薄,更没有独自指挥征战的经验,而西域形形势复杂,势力盘根错节,加之面临其他帝国,该派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
反之安东四郡始终没有派皇室镇守,等老三凯旋,稍作休整即刻启程前往安东历练,等他独当一面时再做安排。
闻之,长孙无忌面色微微失望,却没有多说什么。
皇上还在锻炼吴王,何况把派去安东四郡,几年内,肯定没法威胁太子地位,他已经达到目标了。
李世民折身坐回龙椅,目光定格在赵牧身上,询问说:赵牧,说说你的想法?
陛下,我能去吐蕃吗?赵牧毫不犹豫的说。
常年待在长安,即使他辞官,即使闭门谢客,也有萧瑀这类人挑刺,若能去吐蕃,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此言出,李世民面色一愣,分明赵牧所言令他出乎预料,随之阔掌拍在龙案上,喝道:胡闹。
赵牧为长乐,豫章等辞官,却在她们临盆之际请命远赴吐蕃,若他答应,长乐,豫章还不埋怨死他,长孙皇后肯定也不同意他的决定。
尚书,切莫意气用事。李道宗提醒赵牧。
他没料到赵牧毛遂自荐,计划前去吐蕃。
不过,若非皇室不同意,不支持,纵观满朝文臣武将,赵牧身兼陇右节度使,自身能征善战,更熟悉西域的情况,没有谁比他更合适了。
哼。
李世民狠狠怒哼,瞪了眼赵牧说:除你之外,你以为朝廷何人合适?
陛下,非鄂国公莫属。赵牧斩钉截铁的说。
尉迟恭的军事造诣,远在程咬金之上,何况,西征时,尉迟恭为帅,程咬金为副帅。
不等李世民说话,赵牧补充说:吐蕃覆灭,使得西域形势非但没有明朗,反而更复杂,单单派遣鄂国公镇守恐怕独木难支,可派阿史那杜尔,张士贵协助。前阵善战,熟悉西域情况,后者战功赫赫,善于用兵。
张士贵是否过于年长?李世民询问。
毕竟,张士贵快花甲之年,西域气候恶劣,派张士贵前去,很容易出岔子。
陛下,虢国公与鄂国公同龄。魏征提醒。
这样啊。
李世民轻轻点头,望向赵牧说:侯君集呢,是否合适?
他内心决定派侯君集镇守吐蕃,可惜仅有杜如晦举荐,他也知晓百官在担心什么,但侯君集能征善战,常年闲赋于京城白白浪费对方才华。
陛下抉择。赵牧没有多言。
陛下,陈国公杀戮过重,经营吐蕃容易适得其反。李道宗不支持侯君集,朝廷内,本身担忧镇守吐蕃的将领心生异志,而侯君集近年来对朝廷怨声载道,谁敢保证派坐镇吐蕃,能安分守己,为大唐镇守边疆。
是啊,陈国公不宜外调。长孙无忌附和。
闻声,李世民没有再多言,下令说:文本,即刻拟旨,任命尉迟恭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从剑南道调兵五万精锐镇守吐蕃。阿史那思摩,张士贵为副将,协助尉迟恭处理军务。
陛下,且慢。李绩突然出声,打断李世民的话。
观之,李世民瞥向李绩,狐疑的询问:懋公,你有何意建议?
陛下,剑南道罕有宿将,单凭鄂国公等人,恐怕负担极重,微臣举荐王文度,刘德敏协助鄂国公。李绩朗声说。
王文度,刘德敏?
李世民轻声嘀咕,王文度追随裴行俭征战百济,是名出色将领,而刘德敏起初为保卫东宫,后追随侯君集灭高昌,常年在西域作战。
两人绝非庸碌之辈,确实能助尉迟恭一臂之力。
陛下,何不把王玄策也调去吐蕃呢?赵牧进言说。
当年,王玄策担任使臣出使印度,有一人灭一国的壮举,今王玄策地位发生变化,不知道能否继续创造这等壮举,不过,他希望王玄策成功。
何人替代他?李世民询问。
西域诸事,王玄策,柴哲威,尉迟宝林表现的可圈可点,协助郭孝恪治理安西四郡,的确没有让朝廷失望,既然赵牧举荐,肯定有自己打算,李世民欣然同意。
阿史那忠。赵牧举荐。
吐蕃战事结束,阿史那忠无需再驻兵河湟谷地,保证河西走廊的安全,恰好接替王玄策。
妥。
李世民满意的点头,即刻下令岑文本拟旨。
这时,房玄龄挺身而出,抱拳进言说:陛下,随着朝廷不断扩疆,囊括进版图的地方越来越多,诸多将领派遣在外,为防止生变,微臣以为该提前做些准备,是否推行轮调制度,每隔三四年,把各地诸将调离,以免长期任职,形成独立的势力?
诸将征战在外,为国效力,朝廷内本不该怀疑诸将,不过人心难测海水难量,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杜如晦支持房玄龄的建议。
闻声,李世民面色微微犹豫,他打心眼里不想造成君臣离心离德,何况外派的将领皆为早年追随他征战的心腹,公然怀疑,不利于朝廷和谐。
李世民起身思量片刻,轻轻摇头说:此事再议,颁布诏书,命苏定方,程咬金率军班师回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