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官员行为准则(1 / 2)
嘉靖十三年四月二日。
关于刑部尚书的廷推开始。
刑部尚书的候选人也不少。除了都察院左都御史李承勋之外,还有刑部左侍郎陈宏谟等人。不过从资历上,名望上,无人可比李承勋。
李承勋在朝中是典型资历深、功劳大,没有几个朝廷重臣可以相比。如果说唯一的一个缺点就是,李承勋在朝中没有多少盟友。因为历史原因,李承勋跟不少朝廷重臣关系一般,且和朝廷清流官员矛盾颇多。
早年李承勋和宫内的内官不清不楚,跟杨一清一样都跟当年明武宗时期的权阉张永有关系。所以一直受到朝廷不少大臣的排斥。要不是如此,以李承勋立下的功劳和他的资历,早就是内阁阁臣。
此次和他竞争刑部尚书的那些人,各方面都差了李承勋很多。
甚至说起来现在的都察院,比刑部更有含金量。从权力角度来说,都察院权势越来越大,反而是随着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崛起,刑部的权势降低了不少。
所以结果很明显。
李承勋顺利成为了刑部尚书。
进行了刑部尚书的廷推之后,就是李承勋留下的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廷推。都察院虽然目前处于旋涡当中,但都察院权力越来越大是无可置疑的事情。就算都察院目前受到各方关注,是改革风头浪尖的部门,依旧有很多人愿意插一脚。
可惜都察院左都御史,却是
朱厚熜看的死死地。
这可是监察百官的位置,岂能让其他势力随便插手。就连张璁这个朱厚熜最嫡系的官员,朱厚熜都不会让他控制都察院,更何况是其他势力。因此朱厚熜强推大理寺卿陈璋。
张璁没有反对。
因为张璁知道,这就是皇帝的平衡之道。不可能一边让自己主导吏治改革,同时还控制吏部、都察院。既然自己不能派人接管都察院,那么相比起其他人,张璁对于陈璋还是满意的。
陈璋此人是活的“大明律”。
如果说目前的大明朝有谁对“大明律”最了解,那么必然就是陈璋。陈璋就是大明朝“大明律”的权威。他在大理寺审案子,不会徇私,什么都是按照“大明律”来。
这样的官员负责都察院,总比其他派系的官员好。
再说张璁和陈璋还是老乡。
费宏也不反对。
只要不是张璁的人,费宏就不会反对。费宏作为内阁首辅,应付目前的张璁已经是很困难。若是让张璁同时控制都察院,费宏的内阁首辅就真成了摆设。
费宏和张璁是朝廷最大的两个派系。
他们两个人不反对,皇帝又是支持,这个人事任命基本上就没问题。至于其他一些朝廷重臣,像内阁阁臣翟銮,礼部尚书董玘,那都是陈璋的同届进士,更是不会反对。
这样陈璋担任了都察院左都御史。
陈璋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之后,廷推大理寺卿。原湖广都御史范鏓,廷推为大理寺卿。范鏓算是杨廷和当年很看好的一名官员,又在湖广和张璁一起当官。加上范鏓八面玲珑的手腕,在朝廷各方面都能够联系上,费宏、张璁都不反对范鏓的任命。胡世宁病逝之后,朝廷简单的人事调整已经完成。
不过虽然是简单的调整,但意义非凡。
陈璋虽然不是张璁改革派系的官员,但此次去都察院,也是帮助张璁推进吏治改革的。陈璋是一个雷厉风行之人。到了都察院熟悉了都察院的情况之后,就开始和张璁商量。
陈璋虽然不结党,但也知道朝廷要改革。而朝廷改革,张璁是掌大局的。吏治改革也是张璁主导,所以陈璋需要看张璁的意思。
和陈璋接触,张璁也是大为感叹。
陈璋不愧是活的“大明律”。
所谓改革,并不是随便画大饼,或者指出一条路就可以的。相反改革需要的是一个又一个详细的条款。之前都是张璁一手做的,但和陈璋接触之后,陈璋的思路非常清晰。关于吏治改革方面,张璁很多想法,陈璋很快就可以帮助制定出一个具体的条款。
两个人政治理念不算相同,但配合默契。
嘉靖十二年五月十三日。
陈璋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一个月时间。
武英殿,小廷议。
随
着朝廷部门的增加,小廷议的规模也在增加。朱厚熜也慢慢的规范朝廷的各项会议,特别是皇帝参加的会议。不仅规定会议规模,也规定各项会议的权力。朱厚熜对于目前皇帝参加的正式会议分了四类。
第一类是处理日常事务的会议,也是朱厚熜这个皇帝平时主要参加的会议。那就是内阁会议。内阁会议主要是以内阁阁臣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翰林学士参加。
内阁日常处理的事情当中,也有一些特殊的事情。这就不是简单票拟就可以的,这些事情就需要在内阁会议讨论。这个会议上,朱厚熜这个皇帝发言比较少。
第二类是小廷议。
这个范围就比较广。六部尚书、左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还有朝廷新设立的那些部门一把手。就像是土地部尚书、税务总司总司长、仓场总督、总督交通衙门、河道总督等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