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都察院改革(1 / 2)
廷议结束,大部分人都不满意。
张璁他们改革派不满意,是因为他们想要的都察院改革,只完成了一半。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言官“风闻奏事”的权力,依旧没有解决掉。
张璁倒不是说一定要打压言官。
而是张璁改革的目标和朱厚熜一样,都是要把都察院变成真正的监察机构。而不是跟以前一样,监察御史主要做的就是弹劾。
为了把都察院变成真正的检察机构,就要取消言官“风闻奏事”的权力。结果最后未能成功,张璁当然不满意。
言官就更不满意。
特别是都察院的御史,对于这一次会议是更不满意。因为张璁针对监察官员的改革,全都是对他们都察院御史的约束。而且约束实在是太多。
都察院御史本来就不是一个油水很多的部门。
张璁这么改革,让这些都察院御史限制就更多。甚至不给都察院御史捞油水的机会。虽然最后李承勋顶住了压力,保留御史最大的一个权力,但这一次廷议受伤最严重的依旧是他们。他们当然是不会高兴。
费宏、毛纪他们也不满意。
两年前的圣人祭祀改革,是当时的礼部尚书张璁推动和主导的。一年前的丈量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是户部尚书桂萼提议和推动的。现在的都察院改革,是吏部尚书张璁开始的。
这些改革,任何一个都是对于大明朝的未来有深远影响的改革。本来这种改革应该是内阁主导才对。就像是杨廷和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新政就是杨廷和一手负责的。可是最近几次
这些改革当中,内阁没能够发挥该有的作用。
六部尚书直接跟皇帝接洽,皇帝同意之后,就直接开始了改革。这样弱化内阁的作用,费宏、毛纪他们怎么会高兴。虽然朝廷日常事务依旧是内阁在处理,但在改革这么重要的事情上,却没有发挥应该有的作用,真的是很难堪的事情。
当然脸色最不好看的是李承勋。
一直以来李承勋也是皇帝倚重的大臣。李承勋来到了都察院之后,一直是配合朱厚熜的想法改革都察院。虽然比不上张璁他们,但也是皇帝很信任的朝廷重臣。
但这一次重要的选择上,李承勋没有选择支持张璁。
还得罪了皇帝。
朱厚熜这个皇帝对于都察院改革的方向,李承勋大致可以猜测。但朱厚熜这个皇帝其他的心思,李承勋不敢随便判断。朱厚熜这个皇帝说宽容,还是很宽容。但说无情,也不是一个心软的皇帝。因此在后面的都察院改革当中,李承勋不敢有一丝一毫的大意。
就怕朱厚熜借题发挥。
李承勋的小心翼翼被朱厚熜看在眼里。
但朱厚熜并不表态。因为对于李承勋的做法,朱厚熜是不满意的。李承勋年轻时候也是果敢之人,没想到年纪大了,却有些畏手畏脚,想的是越来越多。
要么直接反对张璁的改革方案,要么就和张璁合作,对都察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惜李承勋想要左右摇摆,想要八面玲珑,谁都不得罪。
但世界上哪里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李承勋现在这种情况,不
是朱厚熜想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朱厚熜要打造的是,一个强有力的监察部门。李承勋以前的确很出色,是朱厚熜放心的大臣。但现在的李承勋已经不足以担任这个职位。
但朱厚熜不动声色。
因为现在的都察院改革,李承勋在压力之下,肯定是不敢糊弄。
李承勋就是在这样战战兢兢的情况之下,配合张璁推进都察院改革。张璁的改革不是无的放矢,也不是模棱两可。相反张璁的改革计划很缜密。
不管是以前在湖广推行考察官员的“考成法”,还是到了礼部改革圣人祭祀,他都是做到了细致。几乎是想到了每一个细节。
这才是真正的改革派政治人物。
在官场上,或者说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他们很多人都能够看到存在的问题。目前大明朝的一些弊端,其实不少人都看出来,也指出来。也认为大明朝应该要推行一些改革,但也仅仅是如此。
因为他们看出了问题,也知道要改革,但并没有能力主导改革。
最大的问题,不是因为他们缺少魄力,而是他们没有能力制定改革计划。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有非常详细的改革条例。
就像是商鞅变法,商鞅以《法经》为蓝本,制定了秦律。秦律里面的条款,商鞅都是逐一制定。要是不懂这些,就算是想要变法,也进行不下去。
张璁就是那种有能力主导改革的大臣,对于都察院改革有详细的腹稿。加上李承勋这个左都御史也算是比较积极配合,因此推行的还是很顺利。
不到四十天的时间,就已经制
定了新的都察院条例,也就是“宪纲条例”。因为改革涉及到十二个方面,所以又称为“宪纲十二条”。
随着制定“宪纲十二条”,张璁主导的都察院改革第一步算是完成。
等完成了都察院改革第一步之后,朱厚熜就开始慢慢的表达对于李承勋的不满。当然作为皇帝,不能做的太明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