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铸币2(4 / 6)
当然是要用经济的手段。就如你说的,朝廷铸币,钱币比民间的钱币更精良。这些钱币只要价格合适,必然能够战胜民间的钱币。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若朕决定大规模的铸币,那么这些钱币的价格,就和民间路通的钱币价格一样。”
朱厚熜点头。
接受了吴廷举的建议。有时候朝廷吃亏,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了,但得到的东西更多。以前的那些皇帝和朝廷重臣,就是没想明白这一点,所以铸币的问题上,老是失败。
朱厚熜可不想失败。
“皇上圣明。”
吴廷举对于朱厚熜越来越叹服。“财迷”的皇帝,却是如此的大气。
当然吴廷举明白皇帝并不是真正小气的财迷。别看皇帝花钱抠抠搜搜,但在真正需要花钱的时候一点都不吝啬,一点都不含糊。不管是天津开府,还是辽东开省,包括市舶司改革,西南改土归流,训练一些军队,都是需要大量的资金,但朱厚熜一点都不吝啬花钱。
朱厚熜是真正的,不该花的钱不花,该花的钱绝不会吝啬的皇帝。
铸币之后,对于钱币定价也是如此。
朱厚熜放弃一时丰厚的铸币税,但得到的是朝廷铸币的成功,看的是长远的利益。
朱厚熜接着道:“等以后,朝廷铸造的钱币在全国流通之后,朕就要把那些旧钱都收回来。到时候朕也不会吝啬,不会打压那些旧钱的价格,让民间百姓可以自愿把钱拿过来换取。这样慢慢的消灭那些民间铸造的钱币,收回铸币权。”
吴廷举是越来越佩服朱厚熜。
应该说吴廷举越来越觉得,大明朝一定能够重新兴盛。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朝一直在走下坡路。虽然有过短暂的所谓“弘治中兴”,但大趋势就是一直在没落。这是所有大明朝的臣子看在眼里的。但吴廷举忽然觉得,朱厚熜或许是那个可以改变大明朝没落趋势的皇帝。
看看朱厚熜登基才四年时间,整个大明朝都开始焕发出勃勃生机。不说别的,光是看看户部太仓的收入就知道。大明朝成立之后,户部收入还没有达到千万两白银的时候。但朱厚熜当了四年皇帝,就已经是实现了。
当然这里面很大一部分功劳都是杨廷和的。
但就算是如此,朱厚熜这个皇帝是功不可没。吴廷举看来,大明朝现在大有中兴之势,而朱厚熜就是那个中兴之君。吴廷举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最后时刻碰上了如此有作为的皇帝,能够让他施展才华。
“卿说得对。宝源局要整顿,朕准备把宝源局从工部独立出来。以后宝源局专门负责铸币,你有没有可以推荐的官员。”
吴廷举想了想,道:“皇上,右佥都御史王以旂可担此重任。”
“王以旂?”
“是。”
朱厚熜立马开始思考王以旂的资料。
王以旂,今年三十八岁,是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同一科的进士。到现在入仕十三年,升官速度还算是很快的。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江西上高知县。当时江西情况不是很好,上高县流民和土匪很多。王以旂担任知县之后,开始训练乡兵,而且是亲自训练乡兵。结果周围的流民和土匪,和王以旂训练的乡兵打了几仗之后,谁也不敢再打上高县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这个功劳,王以旂提拔为监察御史,巡按河南。在河南的时候,发生了宁王之乱。当时河南那边都吓坏了,河南巡抚、河南镇守太监都想要停了乡试。但王以旂反对,表示河南和江西很远,宁王之乱也乱不到河南。河南完全没有必要取消乡试。因此正德十四年的河南乡试才能够顺利进行。
很快河南巡抚和镇守太监,都认为皇帝亲自南征,河南应该给皇帝送一些军饷。当时确定的是四万两白银,同样是王以旂坚决反对,才没有成功。
这些事情都让王以旂名声大噪。
因此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视河道。
王以旂现在还只是小小的右佥都御史,但历史上这位可是大名鼎鼎的大佬人物。特别是总制三边,延绥、陕西、宁夏的时候,他可是赫赫有名。整个河套地区的草原部落,都对他是又恨又怕。
这是一个人物。
朱厚熜想了想吴廷举和王以旂。吴廷举是广西人,王以旂是南直隶人。且两个人年龄相差很大,也不是同科,更不是师生关系。两个人唯一打过交道的,应该是在江西当官的时候。
吴廷举担任过江西参政,而当时王以旂正在担任上高知县。虽然不知道两个人当时有过什么交情,但很明显吴廷举很欣赏王以旂,所以才会推荐王以旂负责宝源局。
吴廷举是地广官员出身,在朝中没什么根基。吴廷举想要在朝中干一番大事业,肯定是需要志同道合的官员支持。因此朱厚熜很愿意支持吴廷举。
“他的个人操守如何?”
“清廉刚直。”
“嗯。”
朱厚熜点了点头,道:“朕知道了。关于铸币的事情,就不要外传了。”
“臣明白。”
“卿主要的工作还是市舶总司,还有就是多想想关于钱币、钱庄的发展问题。”
“臣遵旨。”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