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朝廷人事安排(1 / 5)
“王卿,坐。”
“是。
王瓒渴望入阁,王宪也是如此。
只有入阁成为内阁阁臣,才能够真正的和皇帝讨论朝政大事。王宪是兵部尚书,那么虽然受到皇帝的器重,但工作主要局限在兵部当中。其他很多方面来说,都没有太大的话语权。
反而是内阁阁臣,虽然没有行政权力。
但在所有的国家大事情上,都有发言权。这才是读书人最大的追求。辅佐皇帝,治国平天下。王宪也希望跳出兵部,成为内阁阁臣。
说起来王宪虽然比王瓒年纪小了两岁,但资历比王瓒深了很多。王宪比王瓒早六年成为进士,虽然科举成绩没有王瓒出色,但升官速度却是远远超过王瓒。在正德末年的时候,王宪就担任了王琼留下来的兵部尚书。在目前的大九卿当中,王宪是第一个成为大九卿的官员。
而王瓒虽然科举成绩不错,但一直在翰林院、国子监、礼部转悠。朱厚熜登基的时候,也不过是礼部左侍郎。而且正因为如此,王瓒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得去的政绩。相比起来王宪这个兵部尚书,因为科举成绩不好,中了进士之后是去了地方担任县令。在地方靠着政绩一步一步走到现在的位置。
要不是朱厚熜为了控制礼部,把当时的礼部尚书毛澄弄进内阁,王瓒哪里有可能成为礼部尚书。之后大礼仪之争王瓒是主力干将,因此才得到了朱厚熜的器重,成为了吏部尚书。
也因为如此,王瓒的能力并不被很多人肯定。
王宪也是如此。
王宪这种正儿八经靠着政绩升官的。而且还在边疆地区带兵打过仗,还立下过战功的文臣,并不认为王瓒比自己强,心中甚至是鄙视王瓒的。但刚刚朱厚熜支持费宏的想法,也就是支持王瓒入阁,这让王宪颇为失望。
说起来王宪也是最早倒向皇帝的朝中大臣。
从朱厚熜登基开始,王宪这个兵部尚书都是坚定的站在朱厚熜身旁,支持朱厚熜控制朝局,打压杨廷和。大礼仪之争的时候,虽然没有王瓒那么活跃,但作为兵部尚书也一直是支持皇帝的。王宪并不认为自己的功劳就比不上王瓒。凭什么王瓒能够入阁,自己却不能入阁。
有些想不通。
只是作为官场老将,没有在皇帝面前表现出这种不满。
“王卿,朕对于你寄予厚望。杨少傅(杨一清)年龄大了,但他关于九边重镇的部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我朝和北方草原部落之间的战争,也不是一年两年可以结束的。在彻底解决北方隐患之前,九边重镇的事情都是朝廷大事,都是朝廷第一时间要处理的事情。朕想来想去,未来能够接班杨少傅负责九边重镇事宜的,朝野上下也只有王卿最合适。卿先在吏部,观察一下可用之才。未来九边重镇要以攻代守,需要更多出色的人才。”
“臣谢皇上信任。”
虽然心中依旧有疙瘩,但比之前舒心了很多。
朱厚熜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王宪以后就是杨一清的接班人。杨一清现在是内阁当中,最受朱厚熜信任的内阁阁臣。这一次又成为了内阁次辅,在内阁的实力和影响力、话语权都大大增加。
凭借着皇帝的信任,杨一清在内阁的话语权,说不定是最重的。
杨一清靠什么成为皇帝的宠臣。
除了大礼仪之争当中支持过朱厚熜,更多的是靠着杨一清丰富的作战经验。朱厚熜很重视九边重镇,想要改变目前战略防守的情况。但内阁里面打过仗的只有杨一清。而且杨一清不是普通打过仗,而是在西北、东北都待过,时间还很长,对于草原部落很是熟悉,对于九边重镇很是熟悉。且杨一清在东北、西北的时候,几次和草原部落打仗,并没有落下风。反而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朱厚熜对于杨一清才会那么重视,在边疆问题上几乎是言听计从。这个内阁在九边重镇的问题上,杨一清几乎是一言九鼎。就是杨廷和在内阁当首辅的时候,在九边重镇的问题上,都无法和杨一清相比。
但还是那句话,杨一清年纪大了。
杨一清今年已经七十岁了。这样的年龄,还能够在朝廷的官员不多。朱厚熜作为皇帝,肯定也在搜罗未来能够接替杨一清的人。
朱厚熜选择的就是王宪。
因为王宪也有这种能力。
王宪早年也有很长时间在边疆地区。清理过甘肃的军屯,巡抚辽东、大同等地,也巡抚过陕西。王宪巡抚大同,巡抚陕西的时候,都和草原部落有过战争。虽然比不上杨一清,但也是在战场上打过胜仗的。王宪正是靠着这些功绩才进入了兵部,被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看重。接着京畿地区出现大量的流民之乱,王宪还亲自带兵镇压过。
在目前的朝野当中,跟王宪一样经历的人少之又少。应该说朝廷当中,跟王琼、杨一清、王宪、王阳明这样文武双全的官员不多。有机会入阁的更是少之又少。
王宪就有这样的机会。等王宪入阁,那么王宪就会成为内阁当中,除了杨一清之外,另外一个熟知军事的内阁阁臣。
因此朱厚熜不算是忽悠自己。这么一想王宪的心情好了不少。王瓒虽然是比自己早入阁,但目前的内阁当中,有费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