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2(1 / 4)
“杨卿,你说说,现在我大明如何?”
“虽有小问题,但上有圣明君主,下有正直大臣。只要言路不塞,那么天下不会有大问题。”
杨廷和回答。
中规中矩。
朱厚熜笑笑,明白杨廷和只是应付自己,并没有说心里话。杨廷和做了十多年内阁首辅,大明朝很多情况,知道的比朱厚熜还清楚。要不是如此,杨廷和也不可能推行新政。杨廷和的新政虽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大明朝的问题,但对于缓解大明朝的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或者是杨廷和新政的推行,对于稳定朝局,稳定朝廷财政,缓和朝廷问题,缓和地方上的一些矛盾,是有很大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杨廷和是知道大明朝的问题的。
但很明显,杨廷和并不想真正的从根上解决问题。或者说在杨廷和看来,大明朝虽然问题很多,但都不足以致命。只要缓和那些存在的矛盾,大明朝就能够延续下去。
“杨卿可知朕是怎么想的。”
杨廷和微微躬身。
没有说话。
但杨廷和的确是很好奇,朱厚熜到现在依旧是小皇帝。朱厚熜马上就是十八周岁。这个年龄段的皇帝,都是属于小皇帝。但杨廷和对于朱厚熜的手段是有佩服,有忌惮,也有担心。
杨廷和很想知道,朱厚熜到底是怎么想的。朱厚熜心目中的大明江山是怎么样的。
朱厚熜现在很多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朱厚熜十四周岁登基,却能够那么游刃有余的处理朝政。
“朕的眼中大明江山危机四伏,病入膏肓。”
“皇上——”
杨廷和赶紧叫了朱厚熜。
然后看了看左右,发现没有人之后才松了口气。不过杨廷和还是非常震惊,这种话也只有皇帝能说。应该说在公开场合,皇帝也不该说这种话。所以赶紧劝朱厚熜道:“自土木之变之后,我大明的确是由盛转衰。但我大明依旧是江山稳固。皇上圣明,这几年大明国运一直在上升。皇上多虑了。”
“杨卿,非是朕多虑,而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大明江山目前有六大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一个比一个致命。稍微不注意,就会吞噬大明江山。”
朱厚熜很严肃的说话。
杨廷和第一次看到如此严肃的朱厚熜。
就算朱厚熜不给杨廷和面子,不听杨廷和建议,有些时候会批评杨廷和,但杨廷和都没有看到过如此认真的朱厚熜。朱厚熜竖起一根手指道:“现在朕一一给杨卿说说。第一:我朝吏治崩坏。卿从正德二年进入内阁开始,就一直在内阁。中间还负责过户部、吏部,目前全国吏治情况如何,我想卿比谁都清楚。幸亏朝廷还有卿这样稳重的内阁首辅,还有一干正直大臣,所以能够压得住。但地方上吏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贪污之风无从压制。若放任不管,等吏治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问题,大明朝就无可救药了。”
“吏治问题的确是需要关注。但只要广开言路,加强都察院,还是可以控制的。”
杨廷和不认为朝廷吏治问题到了朱厚熜说的这么严重的地步。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杨廷和认为朝中风气大好,大量个人操守很好的大臣进入了朝廷,遏制了吏治问题。
朱厚熜摇头。
没有跟杨廷和争辩。继续道:“第二:我朝的耕地问题。在庄田清查之前,我朝交税的土地数量连年下降,我朝田赋也是连年下降,最低的时候一年的田赋只有两千万石左右。具体原因是因为什么,我想杨卿比我清楚。权贵庄田问题,宗藩庄田问题,还有我朝对于有功名读书人的优免政策,都是导致田赋总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本来朝廷对于有功名读书人的优免政策,是免了他们的徭役。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他们把徭役的优免政策,变成了不交税的优免政策。结果地方乡绅侵吞官田、民田,且有大量的农民投献土地,以此来规避朝廷税收。杨卿,你说说朝廷可曾优免有功名读书人的田赋?”
“未曾。”
杨廷和摇头。
朝廷的确是有优免,但优免的是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徭役。读书人要体面,总不能让他们和“泥腿子”一起服徭役。所以大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才给读书人优免政策。不过仅限于徭役。
可是到了现在,地方乡绅却是把这个优免政策歪曲。
本来只是免了徭役,但现在地方乡绅连田赋也一起免了,也就是说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的田地根本不交税。而地方官府,也都是读书人出身。除了少数一些认真的官员之外,其他的官员也都是默认这种行为。
毕竟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所有读书人都是得利的。反正是朝廷的钱,占点便宜又没什么。
“杨卿,李文正(李东阳)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曾赞扬过你的理财能力天下无双。我朝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里?田赋,田赋是我朝财政的根基。但现在的情况是,权贵侵占官田和民田不交税,宗藩侵占官田和民田不交税,地方乡绅占据大量土地不交税,官田管理混乱收不上赋租。我朝田赋岂能不下降。长此以往下去,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朝廷财政收入也会越来越少。等哪一天朝廷财政出现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