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第二次交锋(2 / 4)
级别不低。翰林院侍读学士支持皇帝,和礼部官员支持皇帝是一样的效果。而且看看翟銮是多么的果断,竟然是直接退出了礼部右侍郎的竞选。那可是礼部右侍郎,谁能够轻易的放弃。但翟銮却如此的果断。
这样不仅让皇帝印象深刻,那些读书人也不能抨击翟銮谄媚皇帝。反而要赞扬翟銮坚持自己观点。杨廷和都有些反思,如此聪明的官员,自己怎么就没有发现。如果早发现,就能够早提拔用起来。
“都看完了。这里是礼部上呈的追封兴献王的奏折,再议议。”
为了这一次的廷议,王瓒再次以礼部的名义写了一份礼部关于大礼仪的立场。
和之前没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区别的话,那就是这一次的奏折,礼部写的更加详细,写的论据更加充沛。旁征博引,把历史上能找到的东西都找到了,一个一个进行分析。以此来表示朱厚熜追封兴献王为帝,追兴献王为考是多么的合理。
“陛下乃天子。从陛下论,兴献王为陛下生父,可尊封为兴献帝。”
这一次杨廷和亲自出马。
之前讨论的时候,杨廷和都不是第一个出马,而是让自己的小弟出马。但今天刚刚讨论,杨廷和就亲自上前。而且相比起上一次杨廷和是退了一步,真正的退了一步。
本来杨廷和只愿意尊封兴献王为兴献大王,认为这已经是看在兴献王是皇帝生父的面子上。兴献大王,已经是内阁认为的最高的封号,完全不同意礼部尊封兴献王为兴献帝。认为不应该随便封一个藩王为帝,这样有可能混淆皇统。
但这些日子情况一直不好,支持皇帝的官员越来越多。目前的情况和杨廷和预想的完全不一样,杨廷和本来认为朱厚熜的要求太无礼,朝野上下都会支持自己,反对朱厚熜追封兴献王为帝,追兴献王为考。可惜根本没有出现杨廷和以为的那种一呼百应的情况。甚至杨廷和以为会支持自己的那些朝廷重臣,以前和杨廷和关系很好的那些朝廷大臣,很多都选择中立,并不在这个事情上发表意见。
情况所迫,无奈之下杨廷和才选择退让。
不过杨廷和还是道:“然臣反对陛下追兴献王为考。自古没有继统不继嗣的道理,继嗣合一是上古至理。皇上追兴献王为考,追孝宗皇帝为伯考,臣绝不敢奉召。”
杨廷和虽然退了一步,但这个时候态度变得很强硬。
杨廷和可以在追封兴献王的问题上可以让步,但关于追考问题上,却是不能让步。朱厚熜如果不认明孝宗为爹,不以明孝宗为考,一定要以兴献王为考,那么明孝宗这一支就彻底断了。明孝宗这一支可是皇族大宗,是皇统正统所在。如果他们这一支绝嗣,等于是皇族大宗彻底消失了。
朱厚熜看着杨廷和也是无奈。其实所谓大礼仪之争,和杨廷和又有多少关系。历史上有过不少因为皇帝没有孩子,因此过继的例子。
都出现过这样的问题。
继位的皇帝想要给自己亲生父母追封,而且都希望追封自己老爹为皇帝,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出身,自己的身份。但这样的事情,都会招致大臣的反对,被大臣给压制住。但那是因为皇权还不够强,是儒家道统压制了皇权治统。但到了宋朝濮仪之争的时候,皇帝已经开始占据上风,皇帝下面的那些宰执都倒向了皇帝,支持皇帝。也就是说皇权治统,开始压制住儒家道统。
明朝就更不用说了。
这可是皇权巅峰朝代,朱元璋连丞相制度都取消了。大臣想用儒家道统压制皇帝的皇权治统,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历史上嘉靖皇帝就赢得了大礼仪之争,靠的就是强大的皇权,强硬的打压了朝廷大臣。
朱厚熜这一世玩的比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更要出色。
大礼仪之争发生之后,杨廷和明显没有了历史上那种一呼百应的威势,连和他关系比较好的大臣都选择沉默,选择中立。相反支持朱厚熜的力量变得很多,甚至到了现在勋贵那边都开始支持朱厚熜。
再说这几个月朱厚熜和杨廷和配合也算是很好。
偶有一些龌龊,但杨廷和要做的事情,朱厚熜一直是支持的。杨廷和想要成为中兴大明的内阁首辅,朱厚熜也愿意支持他。只要杨廷和能够给大明朝带来好处,能给朱厚熜登基前几年一个稳定的朝廷,那么朱厚熜就支持杨廷和。
朱厚熜登基之后,都如此给杨廷和权力了。杨廷和何必抓着大礼仪之争不放,现在更是亲自下场。说实话这个和杨廷和又有多少关系?大礼仪之争就算真的和儒家宗法制度相悖,但杨廷和用得着这样?且这样的状态和杨廷和一直以来的表现完全不一致。杨廷和是一个很懂得政治上的进退之道,且面对问题非常果断的一个人。之前和朱厚熜有过多少争锋,杨廷和选择的都是软对抗,绝对不会和朱厚熜直接对抗。但这一次杨廷和,在廷议刚刚开始之后,就直接上来对抗朱厚熜,直接亮出了底线。朱厚熜不明白,难道儒家道统就真的这么重要?值得杨廷和这样。
“臣兵科给事中史道,弹劾内阁大学士杨廷和。”
刚开始的时候,它根本就不认为自己面对这样一个对手需要动用武器,可此时此刻却不得不将武器取出,否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