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匆匆一年(2 / 3)

加入书签

皇命在身无法久留,朱秀祭奠亡母,抚慰妻儿相思之情后,又匆匆返回宿州。

朝廷里,柴荣于四月发动伐蜀之战,任命凤翔节度使王景、宣徽南院使向训、彰信节度使韩通为统帅,进兵西川。

此前,秦、凤两州上报,当地百姓无法忍受后蜀连年叠加的沉重赋税,请求大周出兵收复故土,好让百姓重归中原王朝治下。

这件事并非捏造,而是实事,柴荣以此为由,吊民伐罪,意在收复西川四州之地。

伐蜀战事一开始进展不顺,蜀军坚壁清野,不与周军接触,倒也相持了一段时间。

哪知蜀主孟昶湖涂至极,临阵换帅,派了个无能又善妒的赵季礼担任前线统帅,蜀军防守出现漏洞,王景和向训趁势进兵,连战连捷。

蜀军龟缩之初,西征大军无所寸进,每日耗费钱粮无数,朝中官员有不少议论退兵。

赵匡胤主动请缨,前往西川察观战事,之后奏报说蜀军脆弱,必不能久守,当坚定攻伐信心。

事后,果如赵匡胤所言,蜀军出现变动,战机出现,周军顺利攻克四州。

这本是一场以攻代守的军事行动,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后,周军果断退兵,留王景担任西南面沿边都部署,整饬军政,防备蜀军和吐蕃、党项各族。

柴荣还免除四州百姓除夏秋两税外的一切杂税,尽收四州民心。

河东方面,刘承钧继位后改名刘钧,继续沿用乾右年号,接受大辽册封,甘当契丹人的儿皇帝。

对外,刘钧倒是不像刘崇一样强征百姓充军,连年发动对大周的战争,他下旨公开宣扬休兵养民之策,使得河东晋州、泽潞一带恢复难得的太平。

河北,史彦超依照朱秀提供的法子,在深州、冀州之间的李堰口筑城,屯兵戍守,同时疏通葫芦河,使得契丹人不敢轻易南下袭扰。

柴荣大悦,特赐李堰口戍军为静安军,统一归史彦超统辖。

五月时,还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大事。

柴荣颁布一系列旨意,旨在打压和排斥佛教。

主要有三条:一是严禁私开寺院,所有寺院都要经过朝廷衙署制敕,规范各地寺院名额,凡是不经过朝廷许可私开的寺院一律停废。

二是没收铜铁佛像,用以官坊铸造钱币。

三是严禁百姓私自出家,凡出家者要以实际年龄为准,进行严格的佛经考试,经由设置在各地的戒坛剃度,发放度牒后才算是正式佛门僧人。

一场轰轰烈烈的禁佛运动开展下来,仅在大周国土之内,就废止寺院三万余所,还俗者六万余人,清理寺院侵占土地数十万亩。

江南事佛比江北更甚,如此一来,江南各界对北朝更是惊恐,佛门更是传出各种吊诡谣言,大周皇帝柴荣在江南臣民心目中,俨然是凶神恶煞的形象。

这次事件在历史上颇有争议,朱秀对此总体持支持态度。

柴荣禁佛有两大原因,一是自小的成长经历让他厌恶佛门,二是此时的佛门发展太过野蛮。

打着僧人名号就可以不事生产,寺院可以各种名目侵占良田,不纳税赋,不担劳役,大量铜铁资源用来铸造佛像。

各地佛门和官府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甚至已经严重到影响国家决策的地步。

柴荣严旨打压和规范佛门,朱秀双手赞成。

只不过在此过程里,难免发生一些流血冲突和暴力事件,甚至动用各地藩镇军进行残酷镇压。

从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柴荣还是犯了当权者急功近利的毛病,做事情急于求成,以至于动用一些武力手段强行推动,在短短不到半年之内,就完成了全国范围内的禁佛运动。

朝廷上,还有一件不大不小的事引起朱秀注意,特地派武德司调查清楚。

右谏议大夫李知损流配沙门岛,也就是在渤海范围里的一个岛群。

其罪名是妄议朝政,诽谤贵亲。

李知损此人朱秀有些印象,是个颇有些迂腐书生气的才子,正经科举出身,东京时报上还发表过多篇署名文章,对时政见解颇深。

调查过后朱秀才知道,李知损妄议和诽谤的对象竟然是李重进。

李知损上奏的谏书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似乎惹来柴荣极大愤怒,直接下旨罢官免职,以流配之刑处理。

此事在朝廷众多大事里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很快就平息风波,无人再提。

朱秀仔细琢磨后,反倒觉得里面能折射出诸多问题。

事关李重进的话题惹来柴荣极大愤怒,可想而知他内心深处有多么忌讳这个问题。

李重进坐镇亳州,执掌归德军,又是侍卫司名义上的最高统帅,位高权重,也不容朝中有人肆意诽谤。

严惩李知损,也是安抚李重进,警告朝中其他人,不要试图用这个话题来彰显自己。

按照既定计划,收复西川四州后,朝廷就要开启淮南战事,到时候李重进必定是统帅之一,更不能让人在关键时刻造他的谣言。

令朱秀担心的是,李知损这种想法,恐怕代表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朝堂之上一个群体。

也可以称之为帝党。

这群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