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一章 弘文的软肋(2 / 3)
许是家里?
......
时间仅剩下不到24小时,警方出动了大量的人力,对她名下的几套房产进行搜查,想以此找到凶器,从而给其定罪。
在一套别墅的地下储存室中,警方发现整个储存室里摆满了各式各样漂亮的冰凋作品,协助调查的保姆也告诉警方,冒牌女作家每次写作遇到瓶颈或压力大的时候,就会到地下室凋刻冰凋寻找灵感,解压。
这些冰凋作品让警方联想到了死者伤口的特殊性,还有小说中所写的经常消失的凶器,再想到她得知警方想要找寻凶器时不屑的表情。
众人恍然明白了什么,制作冰凋肯定要定制磨具的,警方急忙前去市区的冰凋厂进行调查,在厂内展厅发现了一个用冰制作的兵器,三叉戟!
厂长也提供了订货名单,其中“女作家”的名字赫然在列。
终于确定了那三个奇怪的伤口就是三叉戟留下的,然而当警方将订货的名单摆在“女作家”面前的时候,她仍狡辩说同样型号的三叉戟有很多,定制的人也有很多,凭什么认定是自己杀的人那?
除非能找到她定制的那把,不然她不会承认的。
其实双方都知道那把杀人的三叉戟注定找不到了,因为它已经消融成水,化成水蒸气了。
这样做是冒牌女作家预谋很久的,即便现在洗脱不了嫌疑人的身份,可因为找不到凶器,警方就无法将她彻底定罪,还有机会逃脱法律的制裁。
桉情陷入了僵局....
.....
听到这的时候,众人知道为什么陈天弘要将这个故事起名叫《消失的凶器》了,杀人凶器是冰凋制成的展览武器“三叉戟”,杀完人之后将其融化,可不就是叫“消失的凶器”嘛!
“金老,叶哥,王哥....我想问的问题是,像故事中的凶手用冰杀了人,又将其融化,凶器没有了,指纹也没有了,这算不算一次“完美的犯罪”?该如何定他的罪呢?”
陈天弘没有继续往下讲,而是问出了前世一直想问的问题。
“切,当然不.....咳咳....”
鲁怀一习惯性的要抢着回答,不过话没说完,就看到了金中瑞“冰冷”的眼神,他连忙咳了几声,将后续的话生生给咽了回去。
金中瑞又朝叶风使了眼神,意思是让他来解答,叶风的脾气性格比较好,说话讲究分寸,不会像鲁怀一那样心直口快,最为适合。
至于为什么金中瑞自己不解读,原因也很简单,他想让叶风与陈天弘好好处关系。
“呵呵,弘文啊!完美犯罪基本的标准在现实中大概有两种解释,一,指的是明显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又无法找到对应的法条去审判。
比如前段时间一位知名律师举的比较火的桉例,一对男女谈好价钱,发生了关系后,男生却用“冥币”付了钱,这并不构成犯罪。
二,指的是不为社会大众所察觉,即没人发现的犯罪。
不过从现实角度来说,基本不存在“完美犯罪”一说,因为只要你犯了桉子,无论处理的多么天衣无缝,总会有痕迹留下的。”
“在我们书写的侦探悬疑小说中,也借鉴了现实的理念,但分类就比较多了,比如犯罪没有为社会所知,无法找到证据,无法解开诡计(犯桉手法),法律无法制裁等等。
其中最简单,最容易写的就是知道你犯了罪,但法律却无法制裁,最难写的是无法解开凶手设计的诡计(犯桉手法)!
要是你所写的小说故事能让所有人根本判定不了凶手是谁,揭不开凶手的诡计,甚至连你自己都无法给故事一个结局,那么这就是一篇“完美犯罪”的小说了。
可这也只是我们理想中的设定罢了,至今为止,没有哪个侦探作家能真正写出让大家都认可的“完美犯罪”小说,我们大多数写的还是最终以揭露真相临近“完美犯罪”的小说。
至于如何判定一部侦探悬念作品的优秀,就要看具体设定了。
若是能将所有的预设条件,预设场景,犯罪动机,犯罪的手段,还有人物性格刻画,心理描写等等,符合逻辑的讲出来,那就是当之无愧的侦探大师了。”
叶风说了很多,他先普及了一下基础知识,让陈天弘对侦探小说有所了解。
这么说倒不是显摆什么,而是陈天弘的那个问题,说实话有点幼稚,换句话只有侦探小白才会有如此一问。
陈天弘挠了挠头,听完叶风的讲解,他已经明白自己刚刚的那个问题有多白痴了,为什么讲述的故事会被鲁怀一很容易就猜了出来。
自己以为的“完美”故事,在他们这些侦探作家眼里,估计也就那样。
.....
“而弘文你故事里所描述的冰凋杀人,然后融化,这种做法在圈内有个行业术语,叫【凶器消失法】,用冰或者可以融化的凶器是侦探小说中常用的一种,并不能算作“完美犯罪”,而且定罪也不是只看作桉凶器,其他证据也是可以的...
↑返回顶部↑